急性肝衰竭的诊断标准和分级

关键词: #诊断
关键词: #诊断
急性肝衰竭是短期内肝功能急剧恶化导致的危重症,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临床分为超急性、急性和亚急性三型。核心诊断标准包括黄疸、凝血功能障碍及意识改变,分级依据国际通用King's College标准或MELD评分系统。
1. 诊断标准
急性肝衰竭的诊断需满足三个关键条件:一是肝功能迅速恶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超过4.7秒或国际标准化比值大于1.5;二是出现肝性脑病;三是既往无慢性肝病史。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转氨酶显著升高(常超过1000 U/L),胆红素进行性上升,血糖异常。影像学检查排除胆道梗阻和肝脏占位性病变。
2. 临床分级
根据病程进展速度分为三种类型:超急性(7天内出现肝性脑病)、急性(8-28天)和亚急性(29天-12周)。预后最差的是亚急性肝衰竭,存活率不足30%。King's College标准将患者分为需肝移植组和非移植组,主要评估指标包括病因、年龄、黄疸程度、凝血功能和血清肌酐水平。MELD评分系统通过胆红素、INR和肌酐计算分值,超过32分预示死亡率达80%。
3. 分级管理措施
对于不同分级患者采取差异化管理:一级肝性脑病需限制蛋白摄入,使用乳果糖减少氨吸收;二级以上需转入ICU,考虑人工肝支持。凝血功能障碍者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和维生素K。所有患者都应排查疱疹病毒、乙肝病毒等可逆病因,对乙酰氨基酚中毒者立即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符合King's College标准的高危患者应在72小时内启动肝移植评估。
急性肝衰竭的早期识别和准确分级直接决定救治成功率。临床遇到不明原因凝血障碍合并意识障碍患者,应立即检测肝功能并计算MELD评分。三级医院应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确保符合移植指征的患者能在黄金时间内获得器官配型。即使暂时无法移植,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等人工肝支持也能为肝细胞再生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