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性息肉是什么意思

胆囊结石性息肉是胆囊内同时存在结石和息肉两种病变的疾病状态,胆囊结石性息肉的形成可能与胆汁成分异常、慢性炎症刺激、胆囊收缩功能障碍、代谢紊乱及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
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或胆盐比例失衡时,易形成胆固醇结晶并逐渐发展为结石。同时异常胆汁可能刺激胆囊黏膜上皮增生,形成胆固醇性息肉。这类患者需通过低脂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调节胆汁成分。
反复胆囊炎发作会导致黏膜损伤修复过程中形成炎性息肉,同时炎症环境促进胆色素钙盐沉积形成结石。这类患者常伴有右上腹隐痛、进食油腻食物后不适等症状,需控制感染并定期超声监测。
胆囊排空延迟会使胆汁淤积,既有利于结石形成,又可能因长期机械刺激诱发息肉样增生。可通过规律进食、口服促胆囊收缩药物改善功能,但存在梗阻风险时需谨慎用药。
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患者胆汁胆固醇分泌增多,同时全身炎症状态促进胆囊黏膜病变。这类患者息肉多为胆固醇性质,结石发生率较常人高3-5倍,需同步控制基础代谢疾病。
ABCG8等基因突变可导致胆汁胆固醇分泌异常,部分家族中可见多代成员出现胆囊结石合并息肉的情况。此类患者发病年龄较早,息肉生长速度较快,建议每6个月复查超声。
胆囊结石性息肉患者日常需保持低胆固醇饮食,限制动物内脏、蛋黄等高胆固醇食物摄入,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适量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助于改善胆汁代谢,但应避免剧烈运动诱发胆绞痛。建议每3-6个月进行肝胆超声复查,关注息肉大小变化及结石活动情况,出现持续腹痛、黄疸或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