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如何进行治疗

血液内科编辑 医普小能手
14次浏览

关键词: #血管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通过病因治疗、抗凝治疗、替代治疗、抗纤溶治疗、支持治疗等方式干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通常由感染、恶性肿瘤、创伤、产科并发症、严重肝病等原因引起。

1、病因治疗:

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控制是治疗核心。感染需使用敏感抗生素,恶性肿瘤需化疗或靶向治疗,产科急症需紧急终止妊娠。消除诱因后凝血功能异常可逐步改善。

2、抗凝治疗:

肝素类药物能抑制过度凝血激活。低分子肝素可阻断凝血酶生成,普通肝素适用于急性期抢救。治疗期间需监测凝血指标调整剂量,警惕出血风险。

3、替代治疗:

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冷沉淀物补充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悬液纠正血小板减少。替代治疗需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动态调整输注方案。

4、抗纤溶治疗:

氨甲环酸等药物抑制纤溶亢进。适用于明显出血伴纤溶指标异常者,需严格掌握用药时机,避免加重微血栓形成。

5、支持治疗:

维持氧合、纠正酸中毒、控制血压等综合措施至关重要。重症患者需器官功能支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可清除炎症介质。

患者需绝对卧床减少出血风险,避免磕碰损伤。饮食选择易消化软食,补充富含维生素K的菠菜、动物肝脏等食物。恢复期可进行低强度关节活动,监测皮肤黏膜出血倾向。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出现头痛、呕血等异常及时就医。保持环境温湿度适宜,预防呼吸道感染加重病情。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