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术后胆汁性腹膜炎如何治疗

关键词: #腹膜炎
关键词: #腹膜炎
胆囊术后胆汁性腹膜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腹腔引流、营养支持、内镜干预和手术修复等方式治疗。胆汁性腹膜炎通常由胆管损伤、吻合口瘘、胆囊床渗漏、引流管移位或腹腔感染等原因引起。
针对腹腔感染需使用广谱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头孢三代抗生素、甲硝唑和喹诺酮类。抗生素选择需根据胆汁培养结果调整,治疗周期通常持续7-14天。严重感染时需联合用药控制菌血症。
超声引导下放置腹腔引流管是重要治疗手段,可引流积聚的胆汁和炎性渗出液。引流管需保持通畅,每日记录引流量和性状。当引流量少于10毫升且无感染征象时方可拔管。
患者常伴有消化吸收障碍,需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待肠功能恢复后逐步过渡至低脂流质饮食。严重病例需补充白蛋白和维生素K,预防营养不良和凝血功能障碍。
对于胆管损伤或吻合口瘘病例,可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放置胆道支架。支架能减少胆汁外漏,促进瘘口愈合。内镜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当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出现弥漫性腹膜炎时需开腹手术。手术方式包括胆管修补、胆肠吻合或腹腔清创。术后需加强监护,预防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胆囊术后胆汁性腹膜炎患者康复期需严格遵循低脂高蛋白饮食,每日分5-6次少量进食,避免油腻食物刺激胆汁分泌。可适量补充水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腹部超声和肝功能。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观察有无发热、腹痛加剧等感染征象。术后3个月内避免提重物和腹部用力动作,促进组织完全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