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针的地方肿个包怎么办

儿科编辑 健康小灵通
36次浏览

孩子打针后局部肿胀可通过冷敷处理、药物外敷、观察护理、避免抓挠、及时就医等方式缓解。打针后肿胀通常由药物刺激、局部出血、过敏反应、操作不当、继发感染等原因引起。

1、冷敷处理:

注射后24小时内使用干净毛巾包裹冰袋冷敷肿胀处,每次10-15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冷敷能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渗出,缓解肿胀疼痛。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冰袋不可直接接触皮肤。

2、药物外敷:

医生指导下可外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或使用地奈德乳膏减轻过敏反应。禁止自行使用活血化瘀类药膏,避免加重皮下出血。外敷药物前需清洁双手,薄涂于肿胀区域。

3、观察护理:

每日测量肿胀范围并标记边缘,记录红肿热痛变化。正常注射反应应在3天内逐渐消退。若肿胀持续扩大伴皮肤发亮、出现瘀斑或发热,提示可能出现血肿或感染。

4、避免抓挠:

向儿童解释不要搔抓注射部位,修剪指甲防止皮肤破损。瘙痒明显时可轻拍周围皮肤缓解。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洗澡时避免用力揉搓肿胀处。

5、及时就医:

出现直径超过5厘米的硬结、持续72小时不缓解的肿胀、化脓渗液或全身皮疹时需急诊处理。严重过敏反应表现为呼吸困难、面部水肿需立即呼叫急救。

护理期间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局部充血。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如猕猴桃、甜椒等。观察期间可进行绘本阅读等安静活动分散孩子注意力。接种疫苗后出现肿胀属常见反应,多数情况下通过正确护理可自行消退,家长无需过度焦虑。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