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引起高钠血症的利尿剂是什么

肾内科编辑 健康科普君
30次浏览

关键词: #利尿剂

可引起高钠血症的利尿剂主要有渗透性利尿剂、碳酸酐酶抑制剂、袢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保钾利尿剂。

1、渗透性利尿剂:

甘露醇等渗透性利尿剂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促使水分从组织间隙向血管内转移,同时抑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导致血液浓缩,引发高钠血症,尤其常见于肾功能不全患者。临床需监测血钠水平,必要时配合补液治疗。

2、碳酸酐酶抑制剂:

乙酰唑胺通过抑制近端小管碳酸酐酶活性,减少钠离子与碳酸氢根的重吸收。该类药物在促进排钠的同时可能引起代偿性血容量下降,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导致游离水排泄减少,最终引发稀释性高钠血症。青光眼患者长期使用时需定期检测电解质。

3、袢利尿剂:

呋塞米等袢利尿剂通过阻断髓袢升支粗段钠钾氯共转运体,产生强效排钠作用。过度利尿可能造成血容量不足,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促使远端肾小管钠重吸收增加。老年患者使用时应控制剂量,避免脱水状态诱发高钠血症。

4、噻嗪类利尿剂:

氢氯噻嗪通过抑制远曲小管钠氯转运体产生中度利尿效果。该类药物可能通过两种机制导致高钠血症:一是直接减少游离水清除,二是引起血容量减少后刺激口渴中枢功能障碍。高血压患者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时需警惕电解质紊乱。

5、保钾利尿剂:

螺内酯作为醛固酮拮抗剂,主要作用于集合管减少钠重吸收。虽然理论上该类药物引发高钠血症风险较低,但在肝硬化等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中,可能因过度抑制钠重吸收导致血钠升高。用药期间需监测24小时尿钠排泄量。

使用利尿剂期间建议每日监测体重变化,保持饮水量与排尿量平衡。饮食方面需根据血钠水平调整钠盐摄入,肾功能正常者可适当增加水分补充,优先选择含钾丰富的香蕉、橙子等水果运动后及时补充电解质饮料,避免高温环境下剧烈活动。若出现持续口渴、嗜睡或意识改变等神经系统症状,应立即就医检测血钠浓度。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