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感染是怎么回事

产褥感染可能由生殖道细菌感染、产程延长、胎膜早破、贫血、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伤口清创、支持治疗、中药调理、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分娩过程中生殖道黏膜损伤可能引发细菌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通常伴随发热、恶露异味、下腹疼痛等症状。临床常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治疗,严重感染时需根据药敏试验调整用药方案。保持会阴清洁干燥有助于预防感染。
滞产导致宫颈扩张时间超过20小时可能增加感染风险,与多次阴道检查、器械助产等因素相关,易出现子宫压痛、心率增快等表现。需及时进行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检测,轻症可口服阿莫西林胶囊,重症需静脉滴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
破膜时间超过18小时可能引起上行性感染,与阴道炎、羊膜腔压力异常有关,典型症状包括寒战、子宫复旧不良。建议破膜后12小时未临产者预防性使用注射用头孢唑林钠,合并绒毛膜羊膜炎时需联合使用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卧床期间应定期监测体温变化。
血红蛋白低于90g/L可能降低组织氧供导致感染概率上升,常见于妊娠期铁缺乏或产后出血患者,多表现为乏力、伤口愈合延迟。除纠正贫血外,可配合使用复方红衣补血口服液等中成药,重度贫血需输注浓缩红细胞。产后应加强高铁食物如动物肝脏的摄入。
妊娠期生理性免疫抑制状态可能持续至产褥期,合并糖尿病、糖皮质激素使用等情况时更易继发感染,可能出现弛张热、脓性分泌物等表现。除病原治疗外,可辅助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溶液调节免疫,必要时进行静脉丙种球蛋白输注。建议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
产褥期应注意每日温水清洗外阴并勤换卫生巾,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风。饮食宜选择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如鱼肉、蛋羹,适量食用红枣、枸杞等补气血食材。如出现体温超过38℃、恶露突然增多或腹痛加剧等情况,须立即就医。哺乳期间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治疗期间可暂时改用配方奶粉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