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起搏器术后护理如何

关键词: #护理
关键词: #护理
临时起搏器术后护理主要包括伤口护理、活动限制、心电监测、药物管理和定期复查等方面。
术后需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每日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或出血。敷料污染或脱落时应及时更换,避免用手直接触碰伤口。若出现局部疼痛加剧、发热等症状,可能提示感染,需立即就医处理。
术后24小时内需绝对卧床,穿刺侧肢体保持伸直制动。3天内避免穿刺侧手臂大幅度活动,1周内禁止提重物及剧烈运动。起身时应采用健侧手臂支撑,防止电极移位。卧床期间可进行踝泵运动预防血栓形成。
持续心电监护至少24小时,观察起搏信号是否正常。记录心率、心律变化及患者自觉症状,如出现心悸、头晕或起搏器失灵报警,需立即调整参数或检查电极位置。出院前需进行起搏阈值测试。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头孢呋辛酯片。必要时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钠片,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控制基础心脏病药物需持续使用,如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所有药物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术后3天、1周、1个月需门诊复查心电图和胸片。检查电极位置及起搏功能,评估是否需更换永久起搏器。日常需记录脉搏次数和不适症状,随身携带起搏器识别卡。避免接触强磁场环境。
术后饮食应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如鱼肉、蒸蛋和西蓝花,促进伤口愈合。每日饮水量保持1500-2000毫升,避免浓茶和酒精。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运动时心率不宜超过静息心率20次/分。保持情绪稳定,睡眠时取半卧位减轻心脏负荷。出现胸痛、持续心悸或伤口异常需立即返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