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大肠癌的病因是什么

大肠癌可能由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慢性肠道炎症、肥胖及吸烟酗酒等因素引起。主要病因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溃疡性结肠炎、代谢综合征及烟草酒精摄入等。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显著增加大肠癌风险。这类患者肠道易出现多发性息肉,随时间推移可能恶变。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预防息肉进展。
长期摄入红肉、加工肉类及高温烧烤食物会产生杂环胺等致癌物。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延长致癌物在肠道停留时间。建议增加全谷物、西蓝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每日红肉摄入量至70克以下。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等慢性炎症疾病会导致肠黏膜反复损伤修复,增加异型增生概率。活动期患者需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龙片控制炎症,每1-2年接受结肠镜监测。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者体内瘦素水平升高,胰岛素抵抗会促进细胞异常增殖。合并糖尿病时糖代谢紊乱可能加速肿瘤发展。控制体重指数在18.5-23.9范围,血糖异常者可使用二甲双胍缓释片调节代谢。
烟草中的亚硝胺和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均具有直接致癌作用。每日吸烟20支以上或饮酒超过40克酒精当量时风险显著增加。建议通过尼古丁贴片、酒石酸伐尼克兰片等辅助戒烟,限制酒精摄入。
保持规律运动习惯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5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粪便隐血检测和肠镜检查,发现肠道息肉及时处理。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症状时需尽早就医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