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症和暴食症怎么区分

厌食症与暴食症可通过核心症状、体重变化及行为模式区分。厌食症以极端限制进食和体重显著下降为特征,暴食症则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失控性暴食且无规律性代偿行为。两者均属于进食障碍,但病理机制与干预策略存在差异。
厌食症患者对体重增长存在病态恐惧,通过严格计算热量、拒绝高能量食物等方式主动限制摄入,常伴随扭曲的体像认知。暴食症患者在短时间内摄入远超正常量的食物,进食时伴有失控感,但不会通过催吐、过度运动等行为抵消暴食后果。前者以持续性的摄入不足为主导,后者以间歇性的暴食发作为特点。
厌食症会导致体重显著低于正常范围,身体质量指数多低于17.5,可能出现闭经、低体温等营养不良症状。暴食症患者体重通常处于正常或超重范围,仅部分合并催吐行为者可能出现波动性下降。体重变化方向是重要鉴别指标,但需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器质性疾病。
厌食症患者常表现出刻板的进食仪式,如将食物切碎、缓慢咀嚼,并回避社交聚餐。暴食症多在独处时秘密进行,常选择高糖高脂食物快速吞咽,事后产生强烈羞耻感。前者具有持续性的控制行为,后者呈现发作性的失控状态,行为背后的情绪触发机制也不同。
厌食症易引发骨质疏松、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暴食症更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代谢综合征,若合并催吐行为可能出现食管撕裂或牙釉质腐蚀。并发症谱系差异反映了两者不同的病理生理过程。
厌食症治疗需先恢复营养状态,认知行为疗法侧重纠正体像认知偏差。暴食症干预以情绪调节训练为主,辩证行为疗法可帮助打破暴食-愧疚的恶性循环。两者均需多学科团队协作,但治疗优先级与心理干预靶点存在差异。
建议家属观察患者进食行为规律性、体重变化速度及情绪反应特征,避免对进食行为进行强制性干预。建立规律的饮食作息,减少食物相关的焦虑触发因素。若出现持续性体重异常或暴食发作频率增加,应及时至精神科或临床营养科就诊,通过进食日记、体成分分析等工具协助诊断。早期专业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