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引起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关键词: #胆囊炎
关键词: #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主要由胆囊结石、细菌感染、胆囊排空障碍、胆道寄生虫感染、胆囊血管病变等因素引起。慢性胆囊炎通常表现为右上腹隐痛、餐后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发热等症状。
胆囊结石是慢性胆囊炎最常见的原因,结石长期刺激胆囊黏膜会导致炎症反复发作。胆囊结石可能与胆汁成分改变、胆固醇过饱和等因素有关,患者常出现进食油腻食物后右上腹绞痛。治疗需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消炎利胆片等药物,必要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肠道细菌逆行进入胆道可引起慢性胆囊炎,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等。细菌感染多继发于胆道梗阻,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隐痛伴低烧。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头孢克肟分散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同时需解除胆道梗阻因素。
胆囊收缩功能异常会导致胆汁淤积,长期淤积可诱发化学性炎症。这种情况常见于妊娠、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症状以餐后饱胀感为主。改善需调整饮食结构,少量多餐,必要时使用多潘立酮片促进胃肠蠕动。
华支睾吸虫、蛔虫等寄生虫侵入胆道会造成机械刺激和继发感染。疫区居民或生食鱼虾者易发,可能伴随皮肤黄染、粪便虫卵等症状。确诊后需使用阿苯达唑片驱虫,合并细菌感染时加用抗生素治疗。
胆囊动脉硬化或栓塞会导致胆囊壁缺血坏死,进而发展为慢性炎症。多见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疼痛程度与进食关系不明显。治疗需控制基础疾病,严重缺血时可能需手术干预。
慢性胆囊炎患者日常应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限制蛋黄、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摄入。规律进食可促进胆汁排泄,建议每日5-6餐少量进食。适当进行散步等温和运动有助于改善消化功能,但需避免腹部受压动作。出现持续性疼痛、发热或皮肤巩膜黄染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