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摘了有什么影响

关键词: #脾脏
关键词: #脾脏
脾脏摘除后可能影响免疫功能、增加感染风险,并导致血小板异常升高。脾脏是人体重要免疫器官,参与血液过滤和抗体产生,其缺失可能引发肺炎链球菌等特定病原体易感性增加,术后需长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定期监测血小板水平。
脾脏摘除后最直接的影响是免疫功能下降。脾脏含有大量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能够识别并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和衰老红细胞。失去脾脏后,机体对荚膜细菌的清除能力显著降低,尤其是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感染风险增加3-5倍。这类感染往往起病急骤,可能在12-24小时内发展为败血症。患者术后需接种肺炎球菌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等,并建议每5年加强免疫一次。
血小板调控功能紊乱是另一常见影响。脾脏正常时能储存约30%的血小板并清除衰老血小板,摘除后血小板计数通常升至400-1000×10⁹/L。这种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可能持续2-3个月,少数患者会长期维持高水平。虽然多数人不会出现血栓并发症,但合并心血管疾病者需密切监测,血小板超过1000×10⁹/L时需考虑抗血小板治疗。术后1年内应每月检测血常规,重点关注血小板动态变化。
建议术后患者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注明无脾状态;出现发热超过38℃应立即就医;旅行前需咨询医生进行疟疾等传染病预防;保持良好口腔卫生减少感染入口;避免接触牛羊等可能携带布氏杆菌的动物。饮食上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限制高脂饮食以减轻肝脏代谢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