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的细胞组成和功能

胃的细胞组成主要包括壁细胞、主细胞、黏液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干细胞,分别承担胃酸分泌、消化酶合成、黏膜保护、激素调节和组织修复等功能。
壁细胞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负责分泌盐酸和内因子。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并杀灭病原体,内因子则促进维生素B12在回肠吸收。这类细胞通过质子泵将氢离子主动转运至胃腔,形成强酸性环境。若壁细胞功能亢进可能导致胃溃疡,功能不足则易引发贫血。
主细胞集中存在于胃底腺,主要分泌胃蛋白酶原。在酸性环境中,胃蛋白酶原转化为活性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为多肽。该细胞还分泌少量脂肪酶,参与脂质消化。长期高蛋白饮食或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引起主细胞功能紊乱。
黏液细胞分布于全胃黏膜层,分泌碳酸氢盐和黏蛋白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该屏障可中和胃酸,防止胃黏膜自消化。非甾体抗炎药或酒精会破坏此屏障,导致黏膜损伤。黏液细胞更新周期约3-5天,需持续补充。
胃内分泌细胞以G细胞和ECL细胞为主,分别分泌胃泌素和组胺。胃泌素刺激壁细胞产酸,组胺通过旁分泌增强胃酸分泌。这些细胞构成神经内分泌网络,受迷走神经和食物刺激调节。功能异常可能引发卓-艾综合征或萎缩性胃炎。
胃干细胞位于胃腺颈区,分化为所有上皮细胞类型。其增殖分化受Wnt和Notch信号通路调控,维持胃黏膜每3-7天的更新周期。干细胞突变可能诱发胃癌,而增殖不足则导致黏膜萎缩。酒精和亚硝酸盐是该细胞常见损伤因素。
保持胃细胞功能需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全谷物,有助于维持黏膜健康。减少腌制食品和酒精摄入可降低细胞癌变风险。出现持续上腹疼痛、反酸或黑便时,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评估细胞状态。日常可食用南瓜、山药等富含黏蛋白的食物辅助保护胃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