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为什么会肿起来

关键词: #骨折
关键词: #骨折
骨折后肿胀主要是由于局部组织损伤、炎症反应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的。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肿瘤转移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骨折发生时,骨骼及周围软组织如肌肉、韧带等会受到机械性损伤。损伤导致细胞破裂,释放出炎性介质,刺激局部血管扩张和液体渗出。这种损伤性肿胀在骨折后立即出现,是机体对创伤的自然反应。患者可观察到患处皮肤发红、温度升高,触摸时有明显压痛感。
骨折后48小时内会启动急性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聚集在损伤部位。这些免疫细胞释放组胺、前列腺素等物质,进一步增加血管通透性,使血浆蛋白和液体进入组织间隙。炎症反应有助于清除坏死组织,但也会造成明显的肿胀。此时可能伴随发热、白细胞升高等全身反应。
骨折端可能刺破或压迫周围血管,导致出血和血肿形成。血液积聚在皮下或肌肉间隙,形成肉眼可见的淤青。血管损伤程度与骨折类型相关,粉碎性骨折比简单骨折更容易出现严重血肿。大量出血时可能压迫神经血管束,需要紧急处理。
骨折后局部淋巴管可能因压迫或断裂而功能障碍,导致组织间液无法正常回流。淋巴液富含蛋白质,滞留后会形成胶冻样肿胀,触诊时有明显凹陷。这种情况在四肢骨折中尤为常见,可能持续数周,需要抬高患肢促进回流。
开放性骨折或处理不当的闭合性骨折可能继发细菌感染。感染会加重炎症反应,产生脓性渗出物,导致肿胀加剧。感染性肿胀通常伴有剧烈疼痛、皮肤发亮、恶臭分泌物等表现,需使用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等抗生素治疗。
骨折后应保持患肢制动并抬高,伤后24小时内可冰敷减轻肿胀。避免热敷、按摩等可能加重出血的操作,遵医嘱使用塞来昔布胶囊、洛索洛芬钠片等抗炎镇痛药物。恢复期可进行适度康复训练促进血液循环,饮食上增加蛋白质和钙质摄入,如牛奶、鱼肉等,有助于骨骼修复。若肿胀持续加重或出现皮肤发绀、麻木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