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病分为哪几期

阿米巴病可分为无症状带虫期、急性期、慢性期和肠外阿米巴病期。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侵犯肠道,也可累及肝脏、肺脏等器官。
无症状带虫期是指感染者体内存在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但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阶段。此期患者粪便中可检测到阿米巴包囊,具有传染性。多数感染者处于此阶段,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由于无明显不适,患者往往难以察觉,但可通过粪便检查确诊。此期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传播给他人。
急性期表现为突发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血便,粪便呈果酱样。症状多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侵袭肠黏膜导致溃疡形成引起。可伴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急性期患者粪便中可检出滋养体,传染性强。若不及时治疗,可能进展为肠穿孔、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此期需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抗阿米巴治疗。
慢性期症状反复发作,表现为间歇性腹泻、腹痛、腹胀及消化不良。肠道病变可形成阿米巴肉芽肿,易被误诊为肿瘤。长期慢性感染可能导致贫血、营养不良。此期患者粪便中可间歇性检出包囊或滋养体。慢性期治疗需彻底,避免复发或转为肠外阿米巴病。同时需加强营养支持,改善肠道功能。
肠外阿米巴病期是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通过血流播散至其他器官引起的病变,最常见为阿米巴肝脓肿。表现为发热、右上腹痛、肝肿大及压痛。其他少见部位包括肺、脑、皮肤等。肠外阿米巴病多由急性期未及时治疗导致,病情严重,需住院治疗。治疗包括抗阿米巴药物和必要时的穿刺引流,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预防阿米巴病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饮用生水、食用未洗净的蔬菜水果。饭前便后洗手,加强粪便管理。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确诊后需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避免转为慢性或发生肠外感染。治疗期间应进食易消化、高蛋白饮食,补充足够水分和电解质。慢性期患者需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