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楔形改变是什么意思

腰椎楔形改变是指腰椎椎体在影像学检查中出现前缘高度低于后缘的楔形变形,通常与骨质疏松、外伤或椎体压缩性骨折有关。
骨质疏松是导致楔形改变的常见原因,多见于老年人或绝经后女性,由于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椎体承重能力下降,轻微外力即可引发椎体前部压缩。患者可能出现慢性腰背痛,疼痛在站立或久坐时加重,平卧时减轻,部分患者伴有身高缩短或驼背。治疗需结合钙剂、维生素D及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同时建议进行低强度负重运动。
外伤性楔形改变多由高处坠落、车祸等垂直暴力导致椎体前柱受压,常见于胸腰段交界处。急性期表现为剧烈腰痛伴活动受限,可能合并神经损伤症状如下肢麻木或肌力下降。需通过CT或MRI评估骨折稳定性,稳定性骨折可采用卧床休息、支具固定,配合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胶囊缓解疼痛;不稳定性骨折可能需要椎体成形术或内固定手术。
其他原因包括椎体肿瘤转移或感染,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骨转移可破坏椎体结构,表现为夜间痛加重和体重下降;感染如椎间盘炎可能伴随发热和局部压痛。这类情况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放疗、化疗或抗生素应用。长期保持正确坐姿、避免搬运重物、加强腰背肌锻炼有助于预防腰椎楔形改变,若出现持续腰痛或神经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