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异常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月经异常可能由内分泌失调、子宫病变、凝血功能障碍、精神因素、药物影响等原因引起。月经异常主要表现为周期紊乱、经量异常、经期延长或缩短等症状,需结合具体原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是常见诱因,多与过度节食、肥胖、长期熬夜等因素相关。典型表现为月经周期超过35天或短于21天,可能伴随痤疮、多毛等雄激素过高症状。可遵医嘱使用黄体酮胶囊、戊酸雌二醇片、地屈孕酮片等药物调节周期,同时需改善生活方式。
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占位性病变可能导致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子宫内膜异位症常引发严重痛经。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黏膜下肌瘤需行宫腔镜切除术,子宫内膜息肉可采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
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血液病会引起经血淋漓不尽,维生素K缺乏也可能导致异常子宫出血。需进行凝血四项检查,严重者可输注凝血因子,轻度患者可服用氨甲环酸片、咖啡酸片等止血药物。
长期焦虑、抑郁或突发精神创伤可能通过影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导致闭经。表现为突然停经但无器质性病变,心理疏导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可改善症状,必要时短期使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
紧急避孕药可能引起当月月经提前或推迟,抗精神病药、化疗药物可导致闭经。通常停药后3-6个月周期自行恢复,持续异常者需排查其他病因,避免自行服用调经类药物掩盖真实病情。
建议记录至少3个月经周期的起止时间、出血量及伴随症状,避免过度节食和情绪波动。经期注意保暖,每日更换卫生用品不超过4小时,出现经血过多导致头晕或持续闭经超过3个月应及时就医。保持适度运动如瑜伽、快走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饮食中增加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富铁食物预防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