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折的类型包括哪些方面

小儿骨折的类型主要包括青枝骨折、骨骺骨折、完全骨折、压缩骨折和病理性骨折。小儿骨骼具有柔韧性和生长板的特点,骨折类型与成人存在差异,需结合年龄和损伤机制综合判断。
青枝骨折是儿童特有的不完全骨折类型,因骨骼柔韧性高,骨皮质一侧断裂而另一侧保持连续。常见于前臂和胫骨,多由跌倒时手掌撑地或直接撞击导致。表现为局部肿胀、压痛,但畸形不明显。治疗以石膏固定3-6周为主,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对位情况。
骨骺骨折涉及生长板损伤,按Salter-Harris分型可分为5型。Ⅰ型常见于婴幼儿,表现为骨骺与干骺端分离;Ⅴ型易导致生长障碍。多因扭转暴力引起,如运动伤或车祸伤。需通过MRI明确分型,多数需手法复位加石膏固定,严重者需手术内固定。
完全骨折指骨皮质完全断裂,分为横行、斜行和螺旋形。高能量创伤如坠落伤易引发,伴随明显畸形和异常活动。开放性骨折需紧急清创,闭合性可采用牵引复位。常用克氏针或弹性髓内钉固定,术后需限制活动4-8周。
压缩骨折多见于椎体和跟骨,由垂直暴力导致。椎体压缩常见于高处坠落,表现为背部疼痛伴活动受限;跟骨压缩多因跳落时足跟着地。轻度可通过卧床缓解,严重椎体压缩需支具保护,跟骨骨折需石膏固定6周。
病理性骨折因骨肿瘤、成骨不全或佝偻病等基础疾病导致骨质脆弱。轻微外力即可引发,骨折端常呈锯齿状。需活检明确病因,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采用保护性固定。成骨不全患儿可使用双膦酸盐,骨髓炎需联合抗生素治疗。
小儿骨折后应保证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每日饮奶300-500毫升。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观察骨骼愈合情况。选择富含优质蛋白的鱼肉蛋类,配合适度日照促进骨痂形成。若出现固定肢体麻木或疼痛加剧,需立即就医排除血管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