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有几种类型的

儿科编辑 医普观察员
0次浏览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有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等类型。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期心脏发育异常所致,不同类型的心脏病在症状、严重程度和治疗方式上存在差异。

1、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是指左右心室之间的间隔存在缺损,导致血液从左心室向右心室分流。患儿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喂养困难、体重增长缓慢等症状。轻度缺损可能自行闭合,中重度缺损需通过介入封堵术或外科手术修复。常见治疗药物包括地高辛口服溶液、呋塞米片、卡托普利片等。

2、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是左右心房之间的间隔存在缺损,使左心房血液向右心房分流。患儿易疲劳、反复呼吸道感染,部分缺损可随年龄增长闭合。较大缺损需行介入封堵或外科修补术。常用药物有螺内酯片、氢氯噻嗪片、普萘洛尔片等。

3、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指胎儿期连接主动脉和肺动脉的血管未正常闭合。患儿可能出现心悸、气促,严重者可导致心力衰竭。治疗可采用药物促闭合或手术结扎,常用药物包括吲哚美辛栓、布洛芬混悬液等。

4、法洛四联症

法洛四联症是一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患儿常有紫绀、缺氧发作,需分期手术治疗。术前可用普萘洛尔片预防缺氧发作,术后需长期随访。

5、大动脉转位

大动脉转位指主动脉和肺动脉位置互换,导致体循环和肺循环分离。患儿出生后即出现严重紫绀,需在新生儿期行动脉调转术。术前需使用前列腺素E1维持动脉导管开放,术后需密切监测心功能。

家长发现孩子有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紫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日常护理需注意预防感染,避免剧烈运动,保证营养摄入。定期复查心脏超声,遵医嘱用药或进行手术治疗。保持环境空气流通,避免二手烟暴露,接种疫苗预防呼吸道感染。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