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发性免疫缺陷

原发性免疫缺陷是一组由遗传因素导致的免疫系统功能缺陷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肿瘤易感性增加。根据缺陷类型可分为抗体缺陷、细胞免疫缺陷、联合免疫缺陷、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缺陷五大类,常见疾病包括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肿病等。患者需通过基因检测和免疫功能评估确诊,并接受针对性免疫替代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多数原发性免疫缺陷与单基因突变相关,如BTK基因突变导致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IL2RG基因缺陷引发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这类疾病可通过常染色体隐性、显性或X连锁方式遗传,有家族史者需进行产前基因筛查。治疗上需根据缺陷类型选择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替代、酶替代疗法或基因治疗,严重病例需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以B细胞功能障碍为特征,表现为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患者易发生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胞外菌感染。常见类型包括选择性IgA缺陷、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等。临床需定期输注人免疫球蛋白注射液,使用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等灭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避免接种活疫苗。感染发作时可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呋辛酯片等抗生素控制。
主要由T细胞发育或功能异常引起,如迪乔治综合征患者因22q11.2缺失导致胸腺发育不全。临床表现为真菌、病毒和胞内菌的反复感染,可能伴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治疗需预防性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片预防肺孢子菌肺炎,禁用活疫苗。严重病例需进行胸腺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感染期可短期使用注射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
包括慢性肉芽肿病、白细胞黏附缺陷等,因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受损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曲霉菌等反复感染。诊断依赖二氢罗丹明123试验等氧化爆发功能检测。治疗需长期口服伊曲康唑胶囊预防真菌病,急性感染时静脉滴注注射用伏立康唑,必要时给予干扰素γ注射液增强吞噬功能。伤口护理需使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皮肤感染。
C3缺陷患者易发生化脓性感染,而末端补体成分缺陷者多见脑膜炎奈瑟菌感染。诊断需通过补体溶血活性检测和成分浓度测定。治疗以抗生素预防为主,如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接种,急性期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部分患者需定期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缺失的补体成分,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时需联合使用醋酸泼尼松片调节免疫。
原发性免疫缺陷患者需建立终身随访制度,每3-6个月评估免疫功能和器官损害情况。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均衡营养摄入充足优质蛋白和维生素D,避免生食和未灭菌食品。居住环境需定期消毒,减少公共场所暴露,接触感染者后及时预防性用药。育龄期患者应接受遗传咨询,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阻断疾病垂直传播。出现持续发热、体重下降等预警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