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过高的危害及预防护理

黄疸过高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肝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预防护理需从病因筛查、母乳喂养管理、光疗干预等方面入手。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时需紧急处理。
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沉积于基底核,可能导致听力障碍、脑性瘫痪等永久性神经损伤。早产儿更易发生,需监测肌张力异常、嗜睡等先兆症状。治疗需立即进行换血疗法,配合苯巴比妥片促进胆红素代谢。
持续高胆红素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引发胆汁淤积性肝炎。表现为陶土色粪便、皮肤瘙痒,严重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可选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改善胆汁排泄,必要时行胆道探查术解除梗阻。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过高时,需暂停母乳喂养2-3天。改用配方奶期间应定时挤奶维持泌乳,黄疸消退后可恢复哺乳。哺乳频率应保持8-12次/日,避免热量摄入不足加重黄疸。
蓝光治疗时需遮盖眼睛及生殖器,每4小时翻身确保照射均匀。光疗可能导致发热、腹泻,应补充10%葡萄糖溶液防止脱水。当胆红素下降超过34μmol/L/24小时可考虑停止治疗。
母婴血型不合、G6PD缺乏症患儿需提前备好丙种球蛋白。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者,应立即检测血型抗体及网织红细胞计数。对于胎龄小于35周的早产儿,干预阈值需下调51μmol/L。
日常需保证每日哺乳量达150-180ml/kg,观察皮肤黄染是否向手足心蔓延。晒太阳时应选择上午10点前阳光,暴露四肢皮肤15-20分钟。若黄疸持续超过2周或大便颜色变浅,需排查胆道闭锁等疾病。家长应记录每日黄疸变化情况,随访时携带哺乳记录供医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