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镁外敷的正确方法

硫酸镁外敷的正确方法主要包括清洁皮肤、配制溶液、湿敷操作、观察反应和更换频率五个步骤。
外敷前需用温水清洁患处皮肤,避免污垢影响药物吸收。若有开放性伤口或皮肤破损,应暂停使用并咨询医生。清洁后轻轻擦干皮肤,保持局部干燥。
将50%硫酸镁溶液与温水按1:1比例稀释成25%浓度。若无现成溶液,可用硫酸镁粉剂配制成饱和溶液(100毫升温水加入约30克粉剂),搅拌至完全溶解。配制时需使用无菌容器,避免杂质污染。
将4-6层无菌纱布浸透溶液后拧至半干,平整敷于患处,面积需覆盖红肿区域外延1-2厘米。关节部位可用绷带固定,但不宜过紧。每次湿敷保持15-20分钟,过程中避免纱布完全干燥。
首次使用后观察30分钟,若出现皮肤瘙痒、灼热感或皮疹应立即停用。正常反应为局部轻微凉感,肿胀可逐渐减轻。糖尿病患者及周围神经病变者需加强皮肤观察,防止感觉迟钝导致的损伤。
急性炎症期每2-3小时更换一次,症状缓解后改为每日2-3次。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若症状未改善需就医。每次更换前需再次清洁皮肤,不同部位需使用独立纱布防止交叉感染。
硫酸镁外敷期间应保持患处皮肤透气,避免使用塑料薄膜覆盖。饮食上可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深色蔬菜,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适当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肿胀。若出现头晕、心率减慢等全身症状,可能为镁离子过量吸收,需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