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阴虚是怎么回事

儿童阴虚可能由先天不足、饮食不当、久病耗伤、情志失调、热病伤阴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中药调理、推拿疗法、作息管理、药物干预等方式治疗。
部分儿童因父母体质偏弱或孕期调养不当,导致肾阴先天亏虚。这类患儿常见发育迟缓、夜间盗汗、舌红少苔,可选用六味地黄丸等滋补肾阴的中成药,配合小儿推拿补肾经穴位。家长需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
长期食用煎炸烧烤类食物或过量辛辣零食,易耗伤胃阴与肺阴。表现为口唇干裂、大便燥结、手足心热,建议家长多准备银耳羹、雪梨汤等滋阴食物,限制零食摄入。症状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养阴清肺口服液。
反复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等慢性疾病,会导致津液大量流失。患儿多见干咳无痰、皮肤干燥、小便短黄,治疗原发病同时可配合生脉饮口服液,日常用麦冬、沙参等代茶饮。家长需关注体温变化,防止脱水加重阴虚。
学习压力过大或家庭环境紧张,可能引发心阴虚证。症状包括烦躁哭闹、入睡困难、多梦易惊,可通过酸枣仁汤加减方调理,配合按揉内关、神门等安神穴位。家长应营造轻松氛围,避免睡前过度兴奋。
高热性疾病如肺炎、扁桃体炎后期常见阴液耗损,表现为低热不退、口渴喜饮、舌绛无津。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知柏地黄丸,配合芦根、天花粉等清热生津中药。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防止重复感染。
阴虚儿童日常应保持环境湿度,穿着透气棉质衣物,避免正午外出暴晒。饮食以百合、山药、黑芝麻等滋阴食材为主,限制羊肉、韭菜等温燥食物。若出现持续口干、消瘦、长期低热等症状,家长须及时带患儿到中医儿科就诊,避免自行滥用补药。适当进行八段锦、静坐等舒缓运动,有助于调和阴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