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缺血是什么病

肠缺血是指因肠道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和慢性肠系膜缺血两类。急性肠缺血主要由动脉栓塞、动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或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引起;慢性肠缺血则多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狭窄有关。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血便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肠坏死、休克甚至死亡。
急性肠系膜缺血通常由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导致,常见于房颤患者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典型症状为突发剧烈腹痛与体征不符,可能伴随恶心呕吐、腹泻或血便。早期诊断可通过CT血管造影确认,治疗需紧急血管介入或手术取栓,同时使用低分子肝素注射液、阿加曲班注射液等抗凝药物,必要时行肠切除吻合术。
慢性肠系膜缺血多因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逐渐狭窄引起,表现为餐后腹痛、体重下降、恐食症。症状常在进食后加重,患者可能因疼痛减少进食导致营养不良。诊断依靠血管超声或CT血管造影,治疗包括控制危险因素、血管支架植入术,可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药物稳定斑块。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多与高凝状态、门静脉高压或腹部感染有关,起病较动脉缺血缓慢。患者可能出现渐进性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后期可发展为肠坏死。增强CT是主要诊断手段,治疗需长期抗凝,如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合并感染者需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控制感染。
非闭塞性肠缺血常见于休克、心衰等低灌注状态,肠道血管痉挛导致缺血。患者多为危重病人,表现为腹痛、肠鸣音减弱、代谢性酸中毒。治疗以纠正原发病为主,可静脉滴注盐酸多巴胺注射液改善灌注,严重时需手术评估肠管活性。
缺血性结肠炎是肠缺血的特殊类型,好发于左半结肠,因肠系膜下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典型症状为左下腹痛、鲜血便,老年便秘患者多见。结肠镜检查可见特征性黏膜瘀斑,轻症可用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解痉,重症需禁食并静脉营养支持。
肠缺血患者日常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避免高脂饮食。急性腹痛持续不缓解或出现血便时应立即就医,慢性患者建议定期复查血管情况。术后患者需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观察有无黑便、牙龈出血等异常。饮食宜少量多餐,选择低纤维易消化食物,逐步恢复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