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狭窄见于哪些疾病

主动脉狭窄常见于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风湿性心脏病、退行性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感染性心内膜炎、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疾病。
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是出生时主动脉瓣仅有两个瓣叶的发育异常,导致瓣膜开闭功能受限。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胸闷、晕厥等症状,超声心动图可显示瓣叶增厚及血流加速。治疗需根据狭窄程度选择定期随访或手术干预,重度狭窄者需行主动脉瓣置换术。
风湿热反复发作可引起主动脉瓣交界处融合,形成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典型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伴心绞痛,听诊可闻及收缩期喷射性杂音。需通过抗风湿治疗控制病情进展,严重者需进行瓣膜修复或置换。
老年患者因瓣膜长期机械应力作用导致钙盐沉积,引发退行性主动脉瓣狭窄。常见症状包括乏力、心悸,CT检查可见瓣环钙化。轻中度患者可药物控制,重度狭窄伴心功能不全时需考虑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细菌感染侵袭主动脉瓣可形成赘生物,导致瓣膜穿孔或挛缩引发狭窄。患者多伴有发热、栓塞表现,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可确诊。需足疗程抗生素治疗,合并瓣膜毁损时需手术清除病灶并修复瓣膜。
长期高血压导致左心室肥厚及主动脉根部扩张,可能继发相对性主动脉瓣狭窄。表现为头晕、脉压差减小,心脏彩超显示室壁增厚。需严格降压治疗,配合改善心肌重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主动脉狭窄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血压和心功能变化。饮食需控制盐分摄入,保持体重稳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加重时需立即就医,术后患者需遵医嘱抗凝并预防感染。建议每3-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评估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