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内膜炎

关键词: #心内膜炎
关键词: #心内膜炎
心内膜炎是指心脏内膜(包括心瓣膜、心腔壁内膜)因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发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类型有感染性心内膜炎和非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通常由细菌或真菌通过血液播散至心脏内膜引起。常见致病菌包括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心脏杂音、皮肤瘀点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如青霉素钠注射液、万古霉素注射液等,严重者需手术清除感染灶或修复受损瓣膜。
非感染性心内膜炎多与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表现为无菌性瓣膜赘生物形成。患者可能伴随关节疼痛、皮疹等原发病症状。治疗以控制原发病为主,如使用泼尼松片抑制免疫反应,必要时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抗炎。
急性心内膜炎起病急骤,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病情进展快,易导致瓣膜穿孔;亚急性心内膜炎病程较长,常见于有基础心脏病变者,症状相对隐匿。两者均需血培养明确病原体后针对性用药,如急性期选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快速控制感染。
心脏瓣膜病、人工瓣膜植入者、静脉药瘾者是心内膜炎的高发人群。这类患者在进行牙科操作或侵入性检查前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胶囊。日常应注意口腔卫生,避免皮肤感染。
心内膜炎可引发心力衰竭、栓塞事件(如脑梗死)、肾脏损害等严重并发症。若出现突发偏瘫、血尿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治疗中可能需联合呋塞米片控制心衰,或使用华法林钠片预防血栓。
心内膜炎患者应保持低盐饮食,限制每日液体摄入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需避免剧烈活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心脏超声,监测瓣膜功能。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心悸时,应及时就诊排查感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