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鹅口疮的症状关键有
新生儿编辑
医言小筑
新生儿编辑
医言小筑
婴儿鹅口疮的关键症状主要有口腔黏膜白斑、进食困难、烦躁哭闹、轻度发热、拒食。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多发于免疫力较低的婴儿。

鹅口疮最典型的症状是口腔黏膜出现白色凝乳状斑块,常见于颊黏膜、舌面、上颚等部位。斑块不易擦除,强行剥离后可能露出充血或糜烂的基底。白色念珠菌在黏膜表面过度繁殖形成伪膜,家长需注意与奶渍残留区分,奶渍通常可用棉签轻松擦除。
婴儿可能出现吮吸无力、吞咽时哭闹加剧的表现。口腔疼痛导致进食意愿下降,部分患儿会出现流涎增多。真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使黏膜敏感,接触食物时产生灼痛感。家长需观察婴儿是否出现喂养时间延长、奶量减少等情况。
持续性口腔不适会使婴儿异常烦躁,表现为睡眠不安、频繁哭闹、拒绝安抚。疼痛在进食后可能加重,夜间症状更为明显。白色念珠菌产生的代谢产物会刺激神经末梢,家长需注意与肠绞痛、出牙不适等其他原因鉴别。

少数患儿可能出现37.5-38℃的低热,通常不会超过38.5℃。这是机体对真菌感染的免疫反应,若出现高热需警惕合并细菌感染。体温升高多为一过性,配合抗真菌治疗后可快速缓解。家长应每日监测体温变化。
严重感染的婴儿可能完全拒绝进食,导致脱水风险增加。口腔大面积白斑会显著影响吞咽功能,长期拒食可能引起体重下降。家长发现婴儿持续6小时以上不愿吮吸时,应立即就医。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等局部抗真菌药物。

保持婴儿口腔清洁是预防鹅口疮的重要措施,哺乳前后可用温水轻柔擦拭口腔。奶瓶、奶嘴等用具需每日煮沸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母乳喂养的母亲应注意乳头卫生,必要时使用碳酸氢钠溶液清洗。若症状持续3天未缓解或出现发热加重、皮疹等情况,应及时到儿科或口腔科就诊。治疗期间可适当增加饮水量,避免摄入过酸或过热的食物刺激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