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如何治疗

骨质疏松性骨折可通过药物干预、手术治疗、物理康复、营养支持和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通常由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外力作用等因素引起。
抗骨吸收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质流失。促骨形成药物如特立帕肽注射液能刺激成骨细胞增殖。钙剂与维生素D3制剂如碳酸钙D3片可补充基础骨代谢原料。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监测骨密度及血钙水平。合并疼痛时可联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胶囊。
椎体成形术通过向骨折椎体注入骨水泥稳定结构,适用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髓内钉固定术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可提供轴向稳定性。手术需评估患者心肺功能及麻醉风险,术后需早期康复训练预防深静脉血栓。高龄患者可选择微创术式减少创伤。
骨折稳定后逐步进行负重训练,如水中行走可减轻关节压力。脉冲电磁场治疗能促进骨痂形成。平衡训练使用振动平台改善本体感觉,降低再次跌倒风险。康复计划需个体化设计,避免过早负重导致内固定失效。热敷可缓解肌肉痉挛。
每日摄入800-1200毫克钙质,优先选择乳制品、豆腐等食物。维生素D补充应达到400-800国际单位/日,适量日晒帮助皮肤合成。蛋白质摄入按每公斤体重1-1.2克计算,可选用鱼肉、鸡蛋等优质蛋白。避免过量咖啡因及高盐饮食影响钙吸收。
戒烟限酒减少骨量流失风险。居家环境需移除地毯、杂物等跌倒隐患,浴室加装防滑垫。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如太极拳增强肌力。使用髋部保护器降低髋部骨折概率。定期进行骨密度筛查,合并慢性疾病者需多学科协同管理。
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需建立长期防治体系,药物治疗应持续3-5年。日常注意防跌倒措施,坐起时遵循"三个30秒"原则预防体位性低血压。饮食保证每日300毫升牛奶或等量乳制品,深绿色蔬菜与坚果交替食用。康复期每3个月评估功能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出现新发疼痛或活动受限需立即复查排除再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