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脑出血

急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属于脑血管意外的一种急危重症。常见病因包括高血压性脑出血、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破裂、淀粉样血管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典型症状为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或言语不清。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导致脑内小动脉玻璃样变,血管壁脆性增加易破裂出血。脑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存在异常血管团,血流动力学紊乱可诱发破裂。脑动脉瘤壁结构缺陷在血压波动时可能发生渗漏或爆裂。老年人脑淀粉样血管病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会削弱血管完整性。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可能干扰凝血功能增加出血风险。
突发炸裂样头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征表现,常伴喷射性呕吐。基底节区出血多引起对侧肢体偏瘫和感觉减退,脑干出血可导致瞳孔异常和呼吸紊乱。语言中枢受累会出现失语或构音障碍,部分患者伴随癫痫发作。大量出血者迅速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等颅内压增高征象。
急诊头颅CT是首选检查,能立即显示高密度出血灶及血肿量。MRI梯度回波序列对陈旧性出血敏感,CTA可排查血管畸形。腰椎穿刺适用于CT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凝血功能检查和血压监测有助于病因判断,部分患者需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
确诊后需绝对卧床并保持气道通畅,头位抬高30度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不宜过快下降,静脉使用乌拉地尔或尼卡地平维持靶目标。甘露醇或高渗盐水用于缓解脑水肿,凝血功能异常者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手术指征包括幕上血肿超过30ml、小脑血肿直径大于3cm或出现脑疝征象。
出血量和部位决定预后,脑干出血死亡率超过70%。存活者可能遗留运动障碍、吞咽困难等后遗症,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可改善功能。高压氧治疗促进神经修复,针灸联合运动疗法提升肢体功能。需长期控制血压在130/80mmHg以下,定期复查脑血管评估再出血风险。
急性脑出血患者出院后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不超过5克。循序渐进进行步行、平衡等训练,使用四足手杖辅助防跌倒。监测血压早晚各一次并记录,避免用力排便和情绪激动。遵医嘱服用降压药和神经营养药物,每3-6个月复查头颅CT。家属需学习识别嗜睡、呕吐等预警症状,发现异常立即送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