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乳糖不耐受可能由遗传因素、小肠黏膜损伤、肠道菌群失调、年龄增长、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等原因引起。乳糖不耐受通常表现为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乳糖酶等方式缓解。
乳糖不耐受与基因遗传密切相关,部分人群因LCT基因突变导致乳糖酶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这类患者婴幼儿期可能无异常,成年后乳糖酶活性不足的问题才会显现。建议家长关注家族遗传史,对儿童进行乳糖耐受性筛查。症状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乳糖酶胶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调节肠道功能。
轮状病毒感染、克罗恩病等可能损伤小肠绒毛,导致暂时性乳糖酶分泌不足。这类患者常伴随发热、呕吐等原发病症状,需先治疗基础疾病。恢复期可短期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散、酪酸梭菌活菌散等药物,同时选择无乳糖配方奶粉替代普通乳制品。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高脂饮食可能破坏肠道微生态,影响乳糖分解效率。患者除典型消化道症状外,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等益生菌制剂,配合低乳糖饮食直至菌群恢复平衡。
人体乳糖酶活性会随年龄增长自然降低,中老年人更易出现继发性乳糖不耐受。这类情况属于生理性变化,无须特殊治疗。日常可选择酸奶、奶酪等发酵乳制品,其中的乳酸菌已预先分解部分乳糖,也可在饮奶前添加乳糖酶滴剂辅助消化。
极少数婴儿出生即存在乳糖酶完全缺失,哺乳后会出现严重水样便、脱水等症状。需立即改用无乳糖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喂养,并监测生长发育指标。此类患儿需终身避免乳糖摄入,必要时在儿科医生指导下使用葡萄糖酸钙颗粒、维生素AD滴剂等营养补充剂。
乳糖不耐受患者日常应控制乳制品摄入量,优先选择低乳糖牛奶或植物奶替代。每次尝试新乳制品时可从小剂量开始,观察身体反应。烹饪时用发酵乳制品代替鲜奶,如用酸奶制作沙拉酱、用奶酪烘焙点心。外出就餐需留意食品成分表,避免隐藏乳糖的加工食品。保持规律运动有助于改善肠道蠕动功能,减轻腹胀不适。若症状持续加重或伴随体重下降,应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排查其他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