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了水痘患者怎么办

接触了水痘患者后可通过观察症状、隔离防护、消毒处理、疫苗接种、就医咨询等方式应对。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通常表现为皮肤疱疹、发热等症状。
接触后需密切观察10-21天是否出现发热、乏力、皮肤红斑或水疱。水痘潜伏期较长,早期可能仅表现为食欲减退或轻微头痛。若儿童接触后出现搔抓皮肤、烦躁不安等表现,家长需提高警惕。发病初期可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或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片控制发热。
未接种疫苗或未患过水痘者应避免接触患者直至其疱疹全部结痂。患者需单独使用餐具毛巾,家长需对儿童患者修剪指甲以防抓破疱疹。孕妇、免疫功能低下者等高风险人群接触后应立即咨询医生,必要时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
患者接触过的衣物床单需用60℃以上热水清洗,玩具表面可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疱疹液污染的物体需佩戴手套处理,开窗通风每日2-3次。家长护理患儿后需用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避免触摸口鼻眼。
接触后3-5天内接种水痘疫苗可减轻症状或预防发病。13岁以上人群需接种两剂次,间隔4-8周。接种后可能出现注射部位红肿或低热,通常2天内自行缓解。既往接种过疫苗者仍建议咨询医生评估加强接种必要性。
出现高热不退、疱疹化脓、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就诊。免疫功能低下者接触后应尽早就医,可能需使用阿昔洛韦注射液等抗病毒治疗。医生会根据病情开具盐酸西替利嗪片等抗组胺药止痒,或莫匹罗星软膏预防继发感染。
接触水痘患者后应保持充足睡眠,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米粥、蒸蛋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片帮助皮肤修复,但不可替代药物治疗。患者痊愈后需继续隔离至所有痂皮脱落,家长需每日检查儿童皮肤情况并记录体温变化。学校等集体单位出现病例时,建议对密切接触者统一开展健康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