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的症状及其起因

毛囊炎主要表现为毛囊周围红肿、疼痛或瘙痒的炎性丘疹或脓疱,可能由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物理刺激等因素引起。毛囊炎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马拉色菌感染、毛发牵拉或摩擦刺激、皮肤屏障受损、免疫功能障碍等原因。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细菌性毛囊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常见于多汗、卫生条件差或皮肤破损后。典型症状为红色丘疹顶端伴黄色脓头,可能伴随压痛。治疗需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外用抗生素,严重时可口服头孢氨苄胶囊。日常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
马拉色菌毛囊炎多见于胸背等皮脂腺丰富区域,表现为密集的红色丘疹伴轻度瘙痒。湿热环境、免疫力低下易诱发。可遵医嘱使用酮康唑洗剂清洗患处,或涂抹联苯苄唑乳膏。建议穿透气衣物,出汗后及时清洁。
长期剃须、紧身衣物摩擦等物理刺激可导致毛囊损伤,引发无菌性炎症。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的小丘疹。需减少机械刺激,暂停剃毛,冷敷缓解症状。反复发作者可外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
过度清洁、化学物质接触或特应性皮炎等疾病会破坏皮肤屏障,增加毛囊感染风险。症状包括红斑、脱屑伴毛囊性脓疱。需避免碱性清洁剂,使用医用保湿修复霜,合并感染时需配合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治疗。
糖尿病、HIV感染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易发生顽固性毛囊炎,皮损范围大且易复发。除抗感染治疗外,需控制基础疾病。可联合红光照射促进愈合,必要时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抗真菌。
毛囊炎患者应选择宽松棉质衣物,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沐浴露选用pH值中性产品。面部毛囊炎需停用油性化妆品,背部病灶可配合硫磺皂清洗。若红肿扩散伴发热或淋巴结肿大,提示感染加重,须立即就医。反复发作超过一个月或累及深层毛囊形成疖肿时,需完善血糖、免疫功能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