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是如何产生的细数七个因素
女性疾病编辑
医心科普
女性疾病编辑
医心科普
子宫内膜癌的产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异常、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长期无排卵及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等因素有关。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异常阴道流血、阴道排液、下腹疼痛等症状。

部分子宫内膜癌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尤其是林奇综合征患者发病风险显著增加。这类患者可能携带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导致细胞DNA修复功能缺陷。建议有家族史的人群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必要时可进行基因检测。
长期雌激素暴露而无孕激素拮抗是重要诱因,常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功能性卵巢肿瘤等疾病。雌激素持续刺激可导致子宫内膜增生甚至癌变。这类患者可能出现月经紊乱、不孕等症状,需通过超声和诊断性刮宫明确诊断。
脂肪组织可分泌大量雌激素,肥胖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往往较高。体重指数超过30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2-4倍。肥胖还常伴随胰岛素抵抗,进一步促进肿瘤发生。控制体重、增加运动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糖尿病患者常存在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可能促进子宫内膜细胞异常增殖。血糖控制不佳者风险更高,可能出现多饮多尿、伤口愈合缓慢等症状。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半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

高血压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肿瘤发生。长期高血压患者患病风险增加1.5-2倍,尤其合并肥胖时风险叠加。这类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等降压药物。
无排卵性月经会导致子宫内膜持续受雌激素刺激,常见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周期延长、经量增多等症状。可通过口服黄体酮胶囊等药物诱导周期性撤退性出血。
单一雌激素替代治疗超过5年可使风险增加3-4倍。联合应用孕激素可降低风险,但仍高于未用药者。建议绝经后女性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雌二醇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复合包装,并定期进行子宫内膜监测。

预防子宫内膜癌需保持健康体重,控制血糖血压,规律锻炼,避免长期单一雌激素暴露。出现异常阴道流血应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超声检查或诊断性刮宫。已确诊患者应遵医嘱进行手术、放疗或化疗,术后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日常注意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新鲜蔬菜水果,避免高脂肪高糖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