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动脉粥样硬化的复合型改变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复合型改变主要包括脂质沉积、炎症反应、纤维帽形成、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等病理过程。这些改变与血管内皮损伤、脂质代谢异常、免疫细胞浸润等因素密切相关,可能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血管内皮沉积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氧化修饰后的脂质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逐渐积累形成脂质核心。这一过程与高脂饮食、糖尿病等代谢异常相关,早期可通过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调节血脂。
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后分泌白细胞介素等炎症因子,促进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全身炎症状态,可能与牙周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感染灶有关。抗炎治疗可选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秋水仙碱片等药物。
平滑肌细胞合成胶原纤维覆盖脂质核心形成纤维帽,其厚度决定斑块稳定性。基质金属蛋白酶过度表达会降解纤维成分,这种情况常见于长期吸烟者。稳定斑块可使用氯吡格雷片联合普罗布考片。
纤维帽变薄后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常见诱因包括血压骤升、血管痉挛等。破裂后暴露的脂质核心激活血小板,这种情况在寒冷刺激、剧烈运动时更易发生。急诊处理需用替格瑞洛片等抗血小板药物。
血小板聚集形成白色血栓,继发红色血栓可能完全阻塞血管。心肌梗死患者需联合使用肝素钠注射液与阿替普酶注射液进行溶栓。血栓机化后会导致血管腔永久性狭窄。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需控制血压血糖在合理范围,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增加深海鱼类和坚果摄入。烹饪选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脂,每日蔬菜水果摄入量不低于500克。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查颈动脉超声,已有斑块者需定期复查血脂四项。突发胸痛或肢体无力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血管再通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