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引起便秘的四个因素

中医认为便秘主要与胃肠积热、气机郁滞、阴血亏虚、阳气虚衰四个因素有关。便秘可能表现为排便困难、粪便干结、排便次数减少等症状,可通过饮食调理、中药治疗等方式改善。
胃肠积热多因过食辛辣厚味或外感热邪导致,常见于实热体质者。热邪耗伤津液使肠道失润,表现为腹部胀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可选用麻子仁丸润肠通便,或遵医嘱使用大黄碳酸氢钠片清热导滞。日常应避免羊肉、辣椒等温热食物,适量增加梨、西瓜等凉性水果摄入。
情志不畅、久坐少动易致肝脾气滞,肠道传导失职。症状多见排便不畅、肛门坠胀、嗳气频作,舌苔薄白。柴胡疏肝散能解郁通便,乳果糖口服溶液可软化粪便。建议每日进行八段锦、散步等舒缓运动,配合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肠蠕动。
产后失血、久病体虚会造成阴血不足,肠失濡养。典型症状为排便无力、面色苍白、心悸头晕,舌淡少津。润肠丸可滋阴养血,聚乙二醇4000散剂能增加粪便含水量。宜多食黑芝麻、桑葚等补血食材,避免过度节食。
年老体弱或久病伤阳者常见脾肾阳虚,肠道推动无力。表现为排便困难、腹中冷痛、四肢不温,舌淡胖有齿痕。济川煎可温阳通便,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开塞露缓解症状。日常可艾灸关元、气海穴位,适量食用肉桂、生姜等温补食物。
便秘患者应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增加燕麦、红薯等膳食纤维摄入。长期便秘或伴随消瘦、便血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滥用泻药。适当进行提肛运动、腹部热敷,保持情绪舒畅也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