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的基本类型和常见病因
肛肠科编辑
健康领路人
肛肠科编辑
健康领路人
肠炎主要分为急性肠炎和慢性肠炎两种基本类型,常见病因包括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自身免疫异常、药物刺激以及遗传因素等。肠炎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需结合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是急性肠炎最常见的原因。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轮状病毒等病原体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进入肠道,破坏肠黏膜屏障并引发炎症反应。患者可能出现水样便、发热或血便。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如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等,同时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
长期进食辛辣刺激食物、过量饮酒或摄入变质食物会直接损伤胃肠黏膜。这类肠炎通常表现为脐周阵发性绞痛伴排便后缓解。建议调整饮食结构,避免生冷油腻食物,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平衡。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属于慢性肠炎的特殊类型,与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肠道组织有关。典型症状包括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以及体重下降。确诊需进行肠镜和病理检查,治疗常用美沙拉嗪肠溶片配合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活动。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抗生素等可能引发药物性肠炎。这类肠炎常见于老年患者,表现为用药后出现的腹泻腹痛。需及时停用致病药物,改用硫糖铝混悬凝胶保护肠黏膜,严重时需静脉营养支持。
部分肠炎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具有遗传倾向,患者肠道易出现多发性息肉并继发炎症。此类患者需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早期发现癌变倾向时可考虑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必要时行预防性结肠切除。

肠炎患者日常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未彻底加热的食物。急性期选择低渣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缓解期逐步增加蒸蛋、软面条等易消化食物。慢性肠炎患者需记录饮食日记,识别并规避个人敏感食物。适当补充益生菌制剂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但出现持续发热、血便或脱水症状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