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节气如何养生中医注意记住九个原则

四季养生编辑 医语暖心
194次浏览

关键词: #中医 #养生

大雪节气养生需遵循保暖防寒、早卧晚起、适度进补、动静结合、护阳固本、润燥防干、调畅情志、穴位保健、避免过劳九大原则。中医认为此时自然界阴气最盛,人体阳气内藏,养生重点在于顺应天时、平衡阴阳。

一、保暖防寒

大雪时节寒气袭人,需重点保护头颈、腰腹、足部等易受寒部位。外出佩戴围巾帽子,穿着高领衣物,腰腹部可贴敷暖宝宝,足部穿加绒鞋袜。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室内保持18-22摄氏度为宜。老年人及体弱者建议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及时增减衣物。

二、早卧晚起

冬季宜顺应自然作息,晚上10点前入睡,早晨待日出后起床。睡眠时间较其他季节延长1小时,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睡前可用艾草泡脚促进血液循环,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居室保持黑暗安静,室温不宜过高,被褥选择轻暖透气的材质。

三、适度进补

推荐食用羊肉、牛肉、黑芝麻、核桃等温补食材,搭配白萝卜、莲藕等滋阴润燥食物。药膳可选择当归生姜羊肉汤、黄芪枸杞炖鸡等,每周进补2-3次为宜。阴虚体质者减少辛辣燥热食物,高血压患者控制盐分摄入。进补期间观察舌苔变化,出现厚腻需暂停。

四、动静结合

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柔缓运动,每日练习30分钟至微微出汗。避免剧烈运动耗损阳气,运动时间选在上午9-11点阳气升发时段。室内可做踮脚、揉腹等养生操,久坐者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更换潮湿衣物。

五、护阳固本

每日晒背20分钟补充阳气,重点艾灸关元、命门、足三里等穴位。避免清晨洗头、夜间洗澡等耗阳行为,洗澡水温控制在40度以下。阳虚者可遵医嘱服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中成药。节制房事保存肾精,保持腰腹部温暖。

六、润燥防干

使用加湿器维持室内40%-60%湿度,多饮罗汉果茶、蜂蜜水等润燥饮品。皮肤干燥者洗澡后涂抹杏仁油、凡士林等保湿剂。鼻腔干燥可用生理盐水喷雾,嘴唇干裂涂抹天然蜂蜡唇膏。饮食增加银耳、百合、梨等润肺食材。

七、调畅情志

冬季易出现情绪低落,可通过书法、古琴等静心活动调节。避免过度思虑伤脾,每日进行10分钟正念呼吸练习。阳光充足时多外出散步,与亲友保持适度社交。情绪波动大时可按摩太冲穴、膻中穴疏肝解郁。

八、穴位保健

每日按揉涌泉穴100次引火归元,艾灸神阙穴增强免疫力。感冒前兆可刮痧大椎穴,失眠者睡前按压安眠穴。配合耳穴贴压肾、脾、心等反射区,每3天更换一次。穴位刺激力度以酸胀为度,皮肤破损处禁用。

九、避免过劳

冬季不宜过度消耗体能,工作每1小时休息5分钟。重体力劳动者注意劳逸结合,脑力工作者避免熬夜加班。出现疲劳、畏寒等阳气不足表现时及时休养。慢性病患者冬季减少出差旅行,保持规律作息。

大雪节气养生需贯穿衣食住行各方面。饮食宜温软易消化,晨起饮用温水唤醒胃肠。居室定时开窗通风,避免煤气、暖气导致的干燥。外出注意防滑防跌倒,老年人减少雨雪天外出。保持足部干燥温暖,睡前可用桂枝、艾叶煮水泡脚。情志调摄方面可学习传统养生功法,通过站桩、打坐涵养精气神。冬季进补需辨证施补,建议咨询中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避免盲目跟风进补。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