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瘤型息肉是什么病

关键词: #息肉
关键词: #息肉
腺瘤型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结直肠黏膜良性肿瘤,具有潜在恶变风险,通常需要通过内镜检查发现并切除。
腺瘤型息肉起源于肠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病理学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三类。其中绒毛状腺瘤恶变概率较高,直径超过10毫米的息肉癌变风险显著增加。患者多数无明显症状,部分可能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或腹痛等非特异性表现。
该病与遗传因素、高脂低纤维饮食、肠道菌群失衡等因素相关。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存在APC基因突变,青少年期即可出现数百枚息肉。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和氧化应激反应可能促进腺瘤形成,肥胖和吸烟也被证实是危险因素。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金标准,可直观观察息肉形态、大小及位置,同时进行活检或切除。虚拟结肠镜适用于无法耐受传统肠镜者,但无法取样。粪便潜血试验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可作为筛查手段,确诊仍需依赖病理检查。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适用于直径小于20毫米的息肉,包括圈套器电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等方式。对于巨大息肉或疑似癌变者需行外科手术切除。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推荐1-3年随访一次。家族性病例建议亲属进行基因检测和早期筛查。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建议每日摄入25-30克。规律运动可改善肠道蠕动功能,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锻炼。5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肠癌筛查,高危人群可提前至40岁。控制红肉摄入、戒烟限酒也有预防作用。
腺瘤型息肉患者术后应注意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每日适量运动促进肠道蠕动。严格遵医嘱进行复查随访,发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保持乐观心态,避免过度焦虑癌变风险,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后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