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高血压的治疗过程

高血压的中医治疗过程主要包括中药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饮食调节和情志调摄等方式。高血压在中医理论中多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痰湿内阻等因素有关,需根据证型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高血压常用天麻钩藤颗粒、牛黄降压丸、松龄血脉康胶囊等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表现为头晕目赤、烦躁易怒等症状。牛黄降压丸对痰热内蕴型高血压伴随胸闷痰多有效。松龄血脉康胶囊常用于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改善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中药需由中医师根据舌脉辨证开具,避免自行用药。
针灸通过刺激太冲、风池、百会等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肝阳上亢者可配合行间穴泻火,痰湿型加丰隆穴化痰。临床常用毫针针刺配合电针治疗,每次留针20分钟,10次为1疗程。针灸能辅助降低血压并改善头痛、失眠等伴随症状,但需由专业医师操作。
采用头部穴位按摩配合足底反射区疗法。每日按压太阳穴、风池穴各3分钟,足底重点刺激肾脏、肝脏反射区。推桥弓手法可缓解颈项僵硬,配合拿五经法疏通经络。推拿需避开血压高峰时段,力度以酸胀感为宜,避免暴力手法。
肝阳上亢型宜食芹菜、菊花、苦瓜等清热平肝食材,忌辛辣燥热食物。痰湿型推荐薏苡仁、冬瓜、赤小豆等利湿化痰之品。肝肾阴虚者可食用黑芝麻、枸杞、桑葚等滋补肝肾。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3克内,避免腌制食品。
中医认为七情过极会加重高血压,需保持情绪平稳。肝火旺盛者可通过静坐、书法疏泄情绪,练习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招式。痰湿体质建议晨起散步宣发气机,避免思虑过度。睡前听宫调音乐有助于安神定志。
中医治疗高血压强调个体化辨证,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并记录症状变化。治疗期间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夏季避免暴晒中暑。适度进行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养生运动,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为宜。若出现剧烈头痛、视物模糊等急症表现,应立即就医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