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一种因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的内分泌疾病,主要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等症状。该病可通过肾上腺CT、醛固酮肾素比值检测确诊,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多由肾上腺腺瘤或双侧肾上腺增生引起,少数与遗传因素有关。醛固酮过度分泌会导致钠潴留、钾排泄增加,进而出现血压升高、肌无力等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因长期高血压引发心脑血管并发症。
患者常见症状包括持续性高血压、低血钾引起的肌无力或抽搐、多尿及口渴。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头痛或代谢性碱中毒。症状严重程度与醛固酮水平及病程相关。
确诊需结合醛固酮肾素比值筛查、盐水输注试验或卡托普利试验。影像学检查如肾上腺CT或MRI可定位病变,肾上腺静脉采血有助于鉴别单侧或双侧病变。需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及其他内分泌疾病。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片、依普利酮片是核心治疗选择,可纠正高血压和低血钾。钙通道阻滞剂或ACE抑制剂可作为辅助用药。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血钾、肾功能及血压变化。
单侧肾上腺腺瘤患者可行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术后多数患者血压可改善。双侧增生者通常需长期药物控制。术前需充分评估心血管风险,术后需监测肾上腺功能。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应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并增加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菠菜等。避免使用含甘草成分的食品或药物。定期监测血压、电解质及肾功能,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合并高血压或低血钾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利尿剂或补钾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