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孕妇怎么办?

心律失常的孕妇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心电监测、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定期产检等方式治疗。心律失常通常由妊娠期生理变化、心脏基础疾病、电解质紊乱、情绪波动、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
保持规律作息,每日睡眠7-9小时,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选择低盐低脂食物,控制单次饮水量不超过200毫升,分多次少量饮用。避免摄入浓茶、咖啡等含咖啡因饮品。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每次不超过30分钟,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20次以下。
使用家用便携式心电监测设备记录每日心率变化,重点关注早搏、心动过速等异常波形。监测时应保持平静状态,记录餐前、餐后及睡前数据。发现频发室性早搏、房颤等严重心律失常时需立即就医。妊娠期正常心率范围为每分钟60-100次,超过110次需警惕。
严重心律失常需在心血管科和产科医生共同指导下用药。常用药物包括盐酸美西律片用于室性心律失常,阿替洛尔片控制窦性心动过速,地高辛口服溶液治疗房颤伴心衰。用药期间需每周监测胎儿发育情况,避免使用胺碘酮等致畸风险药物。
妊娠期焦虑可能加重心律失常症状,可通过正念呼吸训练每日3次,每次10分钟缓解紧张情绪。参加孕妇心理支持小组,与经历相似情况的孕产妇交流。严重焦虑时可咨询精神科医生,在评估风险后短期使用帕罗西汀片等抗抑郁药。
妊娠28周前每4周进行1次胎心监护和超声心动图检查,28周后增加至每2周1次。重点监测胎儿生长指标和羊水量变化。合并器质性心脏病者需在三级医院高危妊娠门诊随访,提前制定分娩方案。阴道分娩时建议采用侧卧位减轻心脏负荷,剖宫产需预防围术期心衰。
建议孕妇穿着宽松衣物避免胸腔压迫,睡眠时采取左侧卧位改善循环。每日记录胎动次数和心悸发作时间,出现持续胸痛、呼吸困难或胎动减少需急诊处理。分娩后6周内仍需继续心功能评估,母乳喂养前需确认药物代谢情况。保持居家环境通风良好,室内温度维持在22-26摄氏度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