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如何?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心脏电信号传导异常、心肌结构改变、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等因素有关。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可能由遗传因素、器质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药物作用等多种原因引起。
心脏电信号传导异常是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发病机制。心脏电信号由窦房结发出,通过心房、房室结、希氏束和浦肯野纤维传导至心室,任何环节出现异常都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窦房结功能异常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则与房室结或希氏束病变有关。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功能障碍会影响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导致早搏、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炎、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可破坏心肌组织结构,形成异常传导通路或折返环路。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低镁血症等会改变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等内分泌疾病可通过影响自主神经功能或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引发心律失常。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抗生素、抗抑郁药等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大量饮酒、咖啡因摄入过多等可诱发功能性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患者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饮食上应限制咖啡、浓茶、酒精等刺激性饮品的摄入,适当补充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深绿色蔬菜、坚果等。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对预防心律失常很重要。避免擅自服用可能影响心脏的药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心律失常。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严重心律失常可能导致晕厥甚至猝死,需要积极治疗。医生会根据心律失常类型选择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或起搏器植入等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