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的区别

晶体渗透压由小分子电解质(如钠离子、氯离子)产生,胶体渗透压由大分子蛋白质(如白蛋白)维持,两者共同调节体液平衡。区别主要体现在产生物质、作用部位及生理功能三方面。
1.产生物质不同
晶体渗透压来源于晶体物质,包括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小分子物质,其中钠离子贡献最大。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等大分子胶体物质形成,白蛋白占75%-80%,分子量大于69000道尔顿。
2.作用部位差异
晶体渗透压作用于细胞膜两侧,影响细胞内外的水分子移动。胶体渗透压作用于毛细血管壁,控制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当血浆蛋白减少时,胶体渗透压下降会导致组织水肿。
3.生理功能区分
晶体渗透压主要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如红细胞在0.9%氯化钠溶液中保持正常形态。胶体渗透压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每1g白蛋白可保留18ml水在血管内。临床输注甘露醇利用晶体渗透压脱水,输注白蛋白则提升胶体渗透压。
4.临床检测方法
晶体渗透压通过冰点渗透压计测量,正常值280-310mOsm/L。胶体渗透压使用电子压力传感器检测,正常值25-30mmHg。肝硬化患者胶体渗透压常低于20mmHg,需补充人血白蛋白。
5.异常情况处理
晶体渗透压紊乱需调整电解质溶液,低钠血症用3%氯化钠溶液,高钠血症用5%葡萄糖。胶体渗透压不足时,轻症口服乳清蛋白粉,中重度静脉输注20%人血白蛋白,每次10-20g。烧伤患者需联合使用晶体液和胶体液复苏。
理解两种渗透压的区别对临床输液治疗至关重要。晶体液快速补充细胞外液但维持时间短,胶体液扩容效果持久但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实际应用中需根据患者渗透压检测结果、出入量平衡及原发病进行个体化调整,必要时进行血浆渗透压梯度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