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小儿心内科 > 儿科学 > 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电复律治疗、导管消融治疗、外科手术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可控制心室率,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达比加群酯有助于预防血栓形...
心电图可以诊断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主要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类型,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首选检查方法。
心电图表现为心率超过100次/分,...
判断旁路位置需结合心电图检查、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症状综合分析。
通过体表12导联心电图可初步识别delta波或PR间期缩短等特征,提示可能存在房室旁路。<...
老年人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可能由心肌退行性变、基础疾病影响、电解质紊乱、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
随年龄增长心肌细胞纤维化及传导系统退化,导致心脏电活动异常。日常需避...
植入三腔ICD后射血分数降低可能与术后心肌水肿、起搏参数设置不当或基础心脏病进展有关。需结合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原因。
三腔ICD植入后早期射血分数下降常与手术操作相关。电极置入过程可能引起...
孕妇发生心律失常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心脏负荷增加、电解质紊乱、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孕期激素波动和血容量增加会直接改变心脏电生理活动,而缺铁或甲状腺疾病可能间接诱发心律问题。
心脏问题可通过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疲劳和下肢水肿等症状初步判断,可能与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炎或心脏瓣膜病等疾病有关。建议结合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及时就医排查风险。
心脏乱跳可能是心律失常的表现。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导致的心跳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常见类型有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心脏乱跳可能与情绪激动、剧烈运...
心律失常在冬季可能会加重,寒冷刺激可能导致血管收缩、血压波动,从而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但具体是否加重需结合个体基础疾病、防护措施等因素综合判断。
冬季气温降低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儿茶酚胺类...
心律失常可通过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电生理检查、血液生化检测、影像学检查等方式诊断。心律失常可能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心脏结构异常、药物副作用、遗传因素等原因有关,通常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乏力...
首页上一页6789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冠心病引起的疼痛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典型特点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或闷痛,可放射至左肩、下颌或背部,常由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不典型表现可能包括上腹痛、呼吸困难或乏力。
心绞痛通常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呈阵发性发作。疼痛性质多为紧缩感、压迫感或烧灼感,部分患者描述为“胸口压大石”。典型心绞痛具有明确诱因如爬楼梯、寒冷刺激、饱餐后,且疼痛范围较模糊,患者常以手掌示意而非手指定位。夜间卧位时发生的卧位型心绞痛可能提示病情加重。部分糖尿病患者或老年患者可能出现无痛性心肌缺血,仅表现为胸闷、气促等非典型症状。
变异型心绞痛多在静息时发作,与冠状动脉痉挛相关,疼痛程度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急性心肌梗死时疼痛更为持久剧烈,超过30分钟,伴有冷汗、恶心呕吐,硝酸甘油无法缓解。心脏性猝死前可能出现难以忍受的撕裂样胸痛。女性冠心病患者更易出现颈部、肩部或背部放射痛,容易被误诊为骨关节疾病。长期反复发作的心绞痛可能逐渐加重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提示冠状动脉病变进展。
冠心病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日常可备硝酸甘油片应急使用,但频繁发作或疼痛性质改变时需立即就医。建议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等药物。出现持续胸痛伴面色苍白、意识模糊等表现时,须警惕急性心肌梗死,即刻拨打急救电话。
前列腺炎是否会持续很久与具体类型有关,急性前列腺炎通常持续1-2周,慢性前列腺炎可能反复发作持续数月甚至更久。前列腺炎可能与细菌感染、久坐、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有关,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类型并规范治疗。
急性前列腺炎起病急骤,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典型症状包括尿频尿急、会阴部疼痛、发热等。经抗生素治疗后症状可在1-2周内缓解,常用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阿奇霉素胶囊等。治疗期间需卧床休息、多饮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发展为慢性前列腺炎或引发其他并发症。
慢性前列腺炎病程较长且易反复,症状时轻时重,主要表现为长期会阴部不适、排尿异常等。其发病与病原体感染、盆底肌肉痉挛、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相关。治疗需结合药物与物理疗法,常用药物包括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普适泰片等,配合温水坐浴、前列腺按摩等可改善症状。部分患者症状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需建立长期管理计划。
前列腺炎患者应避免久坐、憋尿等不良习惯,规律作息并保持适度运动。饮食上增加西红柿、南瓜子等富含锌元素的食物,限制酒精及辛辣食物摄入。定期复查前列腺液常规,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若出现血尿、排尿困难等症状加重需立即就医。
宝宝呕吐为黄色液体可能与胃内容物排空后胆汁反流、胃肠功能紊乱、急性胃肠炎、肠梗阻、胆道疾病等因素有关。建议家长及时观察宝宝精神状态,若伴随发热、腹痛或持续呕吐需立即就医。
空腹状态下剧烈呕吐可能导致胆汁混合胃液排出,液体呈黄色或黄绿色。常见于喂养间隔过长或急性呕吐后期。家长可尝试少量多次喂温水或口服补液盐,避免脱水。若呕吐后能正常进食且无其他症状,通常无须特殊处理。
饮食不当或受凉可能引发胃肠蠕动异常,胆汁反流至胃部导致呕吐物染色。可表现为间歇性呕吐,伴随食欲下降。建议家长调整喂养方式,避免生冷食物,适当按摩腹部促进蠕动。症状持续超过24小时需就医排除病理因素。
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引发胃肠黏膜炎症,导致胆汁混合呕吐物。常伴随腹泻、低热等症状。家长需注意补液防脱水,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口服补液盐散等药物。出现血便或高热应立即就医。
先天性畸形或肠套叠可能导致胆汁性呕吐,呕吐物呈黄绿色并带有粪臭味,伴随腹胀、排便停止。需急诊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必要时需手术治疗。家长发现宝宝哭闹不安、腹部膨隆时应立即送医。
胆管闭锁或胆汁淤积症等罕见疾病可能导致持续性黄绿色呕吐,伴随皮肤黄染、陶土色大便。需通过肝功能检查和影像学确诊。家长发现异常黄疸或尿液颜色加深时,应尽快至儿科消化专科就诊。
日常护理需保持喂养卫生,呕吐后禁食1-2小时再尝试少量流质饮食。记录呕吐频率、性状及伴随症状,就医时提供详细信息。避免自行使用止吐药物,2岁以下婴幼儿出现胆汁性呕吐均需医疗评估排除严重病因。
电子直乙肠镜不是肛门镜,两者是两种不同的检查器械。
电子直乙肠镜主要用于检查直肠和乙状结肠,可以观察到距离肛门较远的肠段,检查范围通常在15-30厘米。肛门镜则主要用于检查肛管和直肠末端,检查范围较浅,通常只能观察到距离肛门5-10厘米的区域。电子直乙肠镜的镜身较长且柔软,能够弯曲以适应肠道走向,而肛门镜的镜身较短且较硬,主要用于观察肛门及直肠末端的病变。
电子直乙肠镜适用于筛查结直肠病变、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慢性腹泻等疾病。肛门镜则主要用于诊断痔疮、肛裂、肛瘘等肛门疾病。电子直乙肠镜检查前需要清洁肠道,患者需要服用泻药进行肠道准备,而肛门镜检查一般不需要特殊的肠道准备。
进行电子直乙肠镜检查时应注意检查前3天避免食用高纤维食物,检查当天需禁食。肛门镜检查后可能出现轻微不适,通常无需特殊处理。若检查后出现持续腹痛、便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腰不好可能会引起腿疼,常见于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疾病压迫神经根所致。
腰椎间盘突出是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当腰椎间盘向后外侧突出时,可能压迫坐骨神经根,导致疼痛从腰部向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放射。患者常表现为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加重,可能伴有下肢麻木或肌力下降。这种情况需要避免久坐和弯腰动作,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甲钴胺片、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缓解症状,严重者需考虑椎间孔镜手术等治疗。
腰椎管狭窄也可导致下肢疼痛,多见于中老年人。由于椎管容积减小,行走时神经根受压缺血,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酸胀疼痛,休息后缓解。这类患者应减少负重活动,通过腰椎牵引缓解压迫,必要时需行椎管减压手术。急性期可短期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盐酸乙哌立松片等药物控制症状,配合康复锻炼增强腰背肌群力量。
日常需保持正确坐姿,避免久坐超过1小时,睡眠选择硬板床。急性疼痛期可局部热敷,但温度不宜超过40℃。建议每周进行3-4次游泳、小燕飞等低冲击运动,增强核心肌群稳定性。体重超标者需控制BMI在24以下,减轻腰椎负荷。若出现持续下肢麻木、肌力减退或大小便功能障碍,应立即就医排除马尾综合征等急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