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可通过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电生理检查、血液生化检测、影像学检查等方式诊断。心律失常可能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心脏结构异常、药物副作用、遗传因素等原因有关,通常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乏力、晕厥等症状。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的方法,能够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波形变化。通过分析P波、QRS波群、T波的形态和节律,可以识别房颤、室性早搏等常见心律失常类型。检查过程无创且快速,适用于门诊筛查和急诊初步判断。对于阵发性心律失常患者,需结合症状发作时的心电图结果。
动态心电图通过24-48小时连续记录心电活动,提高间歇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患者佩戴便携式记录仪期间需记录日常活动和症状,便于医生对照分析心电图变化。该方法尤其适用于症状短暂或夜间发作的患者,可捕捉常规心电图难以发现的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等异常。
心脏电生理检查通过导管电极直接记录心腔内电信号,精确定位异常起搏点或传导路径。检查需要在导管室进行,适用于复杂心律失常如预激综合征、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同时能评估射频消融治疗的可行性。该检查属于有创操作,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血液检测可发现导致心律失常的代谢因素,包括血钾、血镁、甲状腺功能、心肌酶谱等指标。低钾血症可能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常伴发房颤,心肌梗死后的肌钙蛋白升高提示恶性心律失常风险。检测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心脏超声能评估心脏结构异常如瓣膜病、心肌病等器质性病变,冠状动脉CTA或造影可明确心肌缺血病因。这些检查虽不直接诊断心律失常,但能识别其潜在病因,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对于不明原因心律失常患者,需考虑结构性心脏病的排查。
确诊心律失常后,患者应避免摄入咖啡因和酒精等刺激性物质,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稳定。适度进行散步、太极等低强度运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诱发症状。定期监测心率变化,遵医嘱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片、美托洛尔缓释片等,不可自行调整剂量。若出现持续心悸伴胸痛、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