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骨科 > 骨科学 > 腰椎滑脱
首页上一页12345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主动脉骑跨通常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手术治疗,主要方式包括主动脉瓣置换术、主动脉成形术等。主动脉骑跨可能与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主动脉瓣病变等因素有关,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制定个体化方案。
轻度主动脉骑跨患者若无明显症状,可定期随访观察,通过心脏超声监测病情进展。部分患者需控制血压和心率以减轻心脏负荷,避免剧烈运动。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或检查显示主动脉扩张进展较快,需考虑手术干预。手术方式根据病变位置和程度选择,常见术式包括切除病变血管段并置换人工血管,或通过介入技术放置支架修复主动脉。术后患者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并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主动脉骑跨患者术后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监测血压变化。适当进行散步等有氧运动有助于心肺功能恢复,但需避免负重和竞技性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定期复查心脏超声和CT评估血管状况。若出现突发性胸背剧痛、意识模糊等主动脉急症表现,须立即就医处理。
节律的异常主要分为生理性节律异常和病理性节律异常两类。
生理性节律异常通常与生活习惯、环境变化或短期应激有关,例如睡眠不足、时差反应、短期情绪波动等。这类异常多为暂时性,可通过调整作息、改善饮食或缓解压力逐渐恢复。部分人群因遗传因素对昼夜节律更敏感,可能出现入睡困难或早醒,但通常不伴随器质性病变。长期忽视生理性节律异常可能发展为慢性睡眠障碍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病理性节律异常多由疾病或药物影响导致,常见于心血管系统如窦性心律不齐、心房颤动,神经系统如癫痫发作周期异常,内分泌系统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的代谢节律紊乱。某些精神疾病如双相情感障碍也可能出现情绪节律失调。这类异常需通过心电图、激素检测等医学检查确诊,治疗需针对原发疾病,如使用抗心律失常药、激素替代疗法或心理干预。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需植入起搏器。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限制咖啡因摄入有助于维持正常生物节律。若出现持续心悸、不明原因嗜睡或失眠、周期性情绪波动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评估。对于已确诊的节律异常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复查,避免自行调整治疗方案。
电除颤在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时使用双向波,双向波除颤器可自动调整电流方向,比单向波更高效且所需能量更低。
双向波除颤适用于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紧急处理。双向波除颤器通过正反电流交替释放,能够以较低能量实现更高除颤成功率,减少心肌损伤风险。临床中双向波除颤初始能量通常设置为120-200焦耳,若首次除颤未成功可重复进行。双向波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现代除颤设备,包括自动体外除颤仪和医院专用除颤仪,其波形设计可适应不同患者胸阻抗变化。使用双向波除颤时需确保电极片正确粘贴于患者右锁骨下与左腋中线位置,除颤前所有人员须脱离患者。
进行电除颤操作前需快速确认患者意识状态、呼吸及脉搏,持续心肺复苏直至除颤器准备就绪。操作后应立即恢复胸外按压,2分钟后重新评估心律。日常需定期检查除颤器电池电量与电极片有效期,医护人员应每半年接受除颤操作复训。对于存在基础心脏疾病的高危人群,建议家属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并了解公共场所AED位置信息。
胸锁乳突肌紧绷可通过热敷按摩、拉伸训练、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胸锁颈肌紧绷可能与肌肉劳损、颈椎病、外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颈部僵硬、转头受限等症状。
局部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使用40-45℃热毛巾敷于患处10-15分钟,配合拇指指腹轻柔按压胸锁乳突肌起止点。注意避免用力过猛导致肌肉损伤,每日可重复进行2-3次。
头部向对侧倾斜并轻微后仰,用手辅助施加持续牵拉力,保持15-30秒。该动作能有效延长胸锁乳突肌纤维,改善肌张力失衡。建议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避免快速弹振式拉伸。
可遵医嘱使用盐酸乙哌立松片缓解肌紧张,双氯芬酸钠凝胶局部涂抹减轻炎症,严重痉挛时可考虑A型肉毒毒素注射。药物需严格遵循医嘱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超声波治疗通过机械振动效应松解粘连,干扰电疗法采用中频电流阻断疼痛传导。每次治疗20分钟,5-7次为1疗程。需由专业理疗师操作,心脏起搏器患者禁用。
对于肌纤维化或严重挛缩病例,可行胸锁乳突肌切断术或肌腱延长术。术后需颈托固定4-6周,配合渐进性功能锻炼。该方式仅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病例。
日常应避免长时间低头姿势,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枕头保持颈椎中立位。急性期可尝试冷敷减轻水肿,48小时后转为热疗。建议每周进行3次游泳或瑜伽等低冲击运动,强化颈部深层肌群。若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上肢麻木,需及时就诊排除神经压迫等严重病变。饮食注意补充镁元素,适量食用坚果、深绿色蔬菜有助于肌肉放松。
脸上没肉想要变得饱满,可以通过饮食调整、医美填充、日常护理等方式改善。面部消瘦可能与营养不良、遗传因素、衰老、代谢异常或疾病消耗等有关,需结合具体原因选择干预措施。
增加优质蛋白和健康脂肪摄入有助于促进面部脂肪堆积。适量食用牛油果、三文鱼、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搭配鸡蛋、牛奶、瘦肉等优质蛋白来源,可每日少量多次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同时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E,帮助营养吸收代谢。
自体脂肪移植或透明质酸注射能快速改善面部凹陷。自体脂肪从腹部或大腿抽取脂肪处理后填充,效果持久但需1-3个月稳定。透明质酸填充即刻见效,维持6-12个月,需重复注射。两者均可能出现肿胀、淤青等反应,需选择正规机构操作。
每日进行提拉按摩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用指腹从下巴向太阳穴方向打圈按压,配合橄榄油或乳液润滑,每次5-10分钟。长期坚持能刺激胶原蛋白生成,改善皮肤弹性,但需注意力度避免拉扯皮肤。
针对咬肌和颧肌的力量训练能增强面部支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