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儿科学 > 小儿心内科
心律失常在冬季高发主要与寒冷刺激、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呼吸道感染高发等因素有关。心律失常可能由冠状动脉痉挛、心肌耗氧量增加、电解质失衡、基础疾病加重、维生素D缺乏等原因引起,需通过保暖防寒、控制原发病、调整生活...
心律失常自查摸脉一般建议每天1-2次,具体频率需结合个人健康状况调整。
对于无心脏病史的健康人群,每日晨起后或睡前测量1次脉搏即可,重点观察节律是否整齐、频率是否在60-100次/分的正常范围。...
突然站起来会心慌可能与体位性低血压、贫血、心律失常、低血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这种情况通常是身体对姿势变化的短暂反应,但也可能提示潜在健康问题。
体位性...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室速是指由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引发的一种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一种以右心室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替代为特征的遗传性心肌病,可能导致室性心动过速、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心律失常可通过生活干预、药物治疗、电复律治疗、导管消融术、植入心脏起搏器等方式干预。心律失常通常由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药物副作用、心脏结构异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
动态心电图可以检测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脏传导异常、起搏器功能评估以及药物疗效监测等情况。动态心电图通过24小时连续记录心电活动,能够捕捉常规心电图难以发现的短暂性或间歇性心脏问题。
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可能由遗传因素、心脏疾病、代谢异常、药物影响、精神因素等原因引起。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导致心跳不规则,可能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
部分心律失...
心律失常是否适合消融术需结合具体类型和病情评估,主要考虑因素包括心律失常类型、药物疗效、心脏结构及患者整体状况。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等简单心律失...
心律失常患者情绪管理需重点关注焦虑、愤怒、过度兴奋和抑郁四种状态,可通过心理调节、药物辅助、环境改善和社交支持等方式干预。
焦虑情绪会激活交感神经,导致心率加快。建议...
心功能差的心衰患者手术效果因人而异,主要与心功能分级、手术类型、术前评估、术后管理等因素有关。
纽约心脏病学会分级III-IV级患者手术风险显著增加,需通过药物...
首页上一页678910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盆腔炎可能出现想要拉大便的感觉。盆腔炎是女性盆腔内生殖器官的炎症,可能由细菌感染、邻近器官炎症蔓延等因素引起,常表现为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因炎症刺激直肠而产生便意。
盆腔炎引起的炎症反应可能波及直肠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刺激直肠神经产生便意。这种症状在炎症急性期更为明显,患者可能频繁感到肛门坠胀或排便不尽感,但实际排便量少或无便排出。炎症导致盆腔内压力增高时,直肠受到机械性压迫也会产生类似里急后重的感觉。
当盆腔炎合并盆腔脓肿形成时,脓液积聚在子宫直肠陷凹可能对直肠产生更强烈的刺激。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的排便感伴随剧烈下腹痛,部分病例会出现腹泻或黏液便。这种情况提示感染加重,可能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需警惕输卵管卵巢脓肿等严重并发症。
出现持续排便感伴随下腹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妇科检查、超声等明确诊断。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严重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日常需保持会阴清洁,避免劳累,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饮食宜清淡并补充足够水分。
荨麻疹可能由遗传因素、食物过敏、药物反应、感染因素、物理刺激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中药调理、避免接触过敏原等方式治疗。
1、遗传因素
部分荨麻疹与遗传易感性有关,家族中有过敏性疾病史的人群发病概率较高。这类患者通常表现为皮肤反复出现风团、瘙痒等症状。日常需注意记录过敏史,避免已知过敏原接触,必要时可进行过敏原检测。遗传性荨麻疹的治疗以对症控制为主,常用药物包括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片、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等。
2、食物过敏
海鲜、坚果、鸡蛋等食物可能引发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患者进食后数分钟至两小时内会出现皮肤红斑、风团伴剧烈瘙痒,严重时可伴有喉头水肿。治疗需立即停止可疑食物摄入,急性期可服用依巴斯汀片、咪唑斯汀缓释片或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症状。
3、药物反应
青霉素、阿司匹林等药物可能通过免疫或非免疫机制诱发荨麻疹。症状多在用药后迅速出现,表现为全身性风团、血管性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发生药物过敏时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严重者需使用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苯海拉明注射液进行紧急处理,慢性病例可选用奥洛他定片维持治疗。
4、感染因素
细菌、病毒感染可刺激机体产生炎症介质,诱发或加重荨麻疹。患者常伴有发热、咽痛等感染症状,皮肤风团持续时间可能超过24小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使用阿奇霉素分散片、伐昔洛韦颗粒等抗感染药物,同时配合枸地氯雷他定胶囊控制荨麻疹症状。
5、物理刺激
冷热刺激、摩擦压力等物理因素可直接激活皮肤肥大细胞。寒冷性荨麻疹患者接触冷水后会出现局部风团,人工性荨麻疹患者搔抓后皮肤呈现线状隆起。这类患者应避免相应物理刺激,症状发作时可口服非索非那定片或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严重病例需进行光疗等物理脱敏治疗。
荨麻疹患者日常应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过热环境刺激皮肤。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食物及已知过敏原摄入。建议记录每日饮食、接触物与症状关系,有助于识别诱发因素。急性发作期间可冷敷患处缓解瘙痒,反复发作或伴有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慢性荨麻疹患者应定期复查,根据病情调整用药方案。
月经时间短量少可能与内分泌失调、子宫内膜损伤、卵巢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中医调理等方式改善。
1、内分泌失调
长期精神压力大或过度节食可能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减少,可能伴随失眠或情绪波动。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黄体酮胶囊、戊酸雌二醇片等药物调节。
2、子宫内膜损伤
多次人工流产或宫腔操作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常见经期缩短至1-2天,经血色暗伴有血块。需避免重复宫腔操作,可配合使用桂枝茯苓胶囊、雌二醇凝胶促进内膜修复。
3、卵巢功能减退
年龄增长或卵巢早衰会导致雌激素分泌不足。典型症状为经量逐渐减少、周期延长,可能伴发潮热盗汗。建议适量增加豆制品摄入,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坤泰胶囊、尼尔雌醇片进行激素替代。
4、多囊卵巢综合征
雄激素过高和胰岛素抵抗会影响正常排卵。表现为月经稀发、经量少,常合并痤疮或多毛。需控制体重指数,临床常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二甲双胍缓释片调节代谢。
5、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会干扰性激素合成。甲亢或甲减均可导致月经量减少,可能伴随心悸或乏力。需定期检测甲状腺功能,常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甲巯咪唑片等药物控制原发病。
建议记录至少3个月经周期的出血情况,避免过度节食和剧烈运动。可适量食用红枣、枸杞、动物肝脏等补血食物,经期注意腹部保暖。若连续出现异常需进行性激素六项、盆腔超声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后,中医辨证使用四物汤、乌鸡白凤丸等方剂调理效果较好。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下丘脑功能的恢复。
肠扭转一般可以做微创手术,具体需结合病情严重程度、患者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评估。肠扭转是肠道因扭转导致血供障碍的急腹症,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对于早期发现的肠扭转,若未出现肠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腹腔镜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医生通过腹部小切口置入器械,在直视下复位扭转肠管并解除梗阻。术中可同时探查是否存在粘连、肠系膜过长等诱发因素并进行处理。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较快,住院时间可缩短至3-5天。微创手术对腹壁肌肉损伤小,能显著降低切口感染、肠粘连等并发症概率。
当肠扭转时间超过6-8小时或已发生肠管缺血坏死时,需紧急开腹手术切除坏死肠段。此时微创手术视野受限,难以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强行操作可能增加肠瘘风险。合并休克、严重腹胀或既往多次腹部手术史者,也需谨慎选择术式。部分病例需术中中转开腹,术后可能需留置肠造口保障肠道愈合。
建议突发剧烈腹痛伴呕吐时立即禁食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确诊肠扭转后需完善CT等检查评估手术指征,术后早期遵医嘱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日常应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及餐后剧烈运动,有腹部手术史者需警惕粘连性肠梗阻。
胰腺萎缩能否恢复需根据病因决定,部分情况可通过营养支持、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胰腺萎缩可能与慢性胰腺炎、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酗酒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脂肪泻、体重下降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营养干预是胰腺萎缩的基础管理措施。患者需采用低脂高蛋白饮食,每日脂肪摄入控制在20-30克,分6-8餐进食。可补充胰酶制剂如胰酶肠溶胶囊帮助消化吸收,同时注意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对于酒精性胰腺萎缩,严格戒酒是阻止病情进展的关键。医生可能开具止痛药物如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缓解腹痛,合并糖尿病者需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部分特殊类型胰腺萎缩存在恢复可能。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常用泼尼松片起始治疗,多数患者胰腺形态和功能可部分恢复。慢性胰腺炎早期通过禁食、胃肠减压等治疗,配合生长抑素类似物如醋酸奥曲肽注射液,可能延缓腺体萎缩进程。但晚期广泛纤维化时,胰腺功能通常不可逆,需终身替代治疗。
胰腺萎缩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和营养指标,每3-6个月复查腹部影像学。日常避免暴饮暴食,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限制坚果等高脂食物。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但需预防低血糖发生。若出现持续腹痛、呕血或血糖剧烈波动,应立即就医。长期随访中需警惕胰腺癌变风险,尤其伴有胰管扩张或囊肿形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