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骨科 > 骨科学 > 其它
12345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心脏彩超是一种诊断性检查,主要用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本身不具有治疗作用。心脏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心脏康复训练、生活方式调整等。
心脏疾病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钠片、降压药物如硝苯地平控释片等。这些药物有助于控制症状、预防血栓形成、调节血压等。使用药物需要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对于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通过导管将支架送至狭窄部位扩张血管。心律失常患者可能接受射频消融术,利用高频电流消除异常电信号。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但需要专业心血管团队操作。
严重心脏瓣膜疾病可能需要进行瓣膜修复或置换手术,使用机械瓣或生物瓣。先天性心脏病可能接受心内缺损修补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可为心肌建立新的血供通道。这些手术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术后需要密切监护。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有氧运动如步行、骑自行车等,可改善心肺功能。呼吸训练有助于提高肺活量。力量训练应选择低强度项目。康复训练需要专业团队制定个性化方案,并持续监测身体反应。
采取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戒烟限酒有助于减少心血管负担。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学会压力管理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等。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
心脏疾病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心脏彩超等检查评估治疗效果。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规范治疗的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心脏康复至关重要。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康复计划。
儿童腺样体肥大前兆主要有鼻塞、睡眠打鼾、张口呼吸、反复中耳炎、腺样体面容等表现。腺样体肥大可能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体质、胃食管反流、遗传因素、环境刺激等原因有关,需通过鼻咽镜检查确诊。
持续性鼻塞是腺样体肥大的早期典型表现,儿童常表现为夜间加重、交替性鼻塞或完全性阻塞。由于腺样体位于鼻咽部,增生肥大会直接堵塞后鼻孔,导致经鼻呼吸受阻。长期鼻塞可能引发嗅觉减退、鼻腔分泌物倒流至咽喉等症状。家长需注意儿童是否频繁揉鼻、说话带鼻音,或出现夜间因鼻塞憋醒的情况。
约60%腺样体肥大儿童会出现睡眠打鼾,鼾声规律且音调较高,可能伴随呼吸暂停或喘息。这与气道狭窄导致气流通过时振动软腭有关。长期缺氧可能引发夜间多汗、尿床、晨起头痛等表现。家长应记录打鼾频率和持续时间,观察是否存在呼吸中断现象,必要时进行睡眠监测。
儿童为代偿鼻塞会不自主改用口呼吸,表现为白天嘴唇干裂、夜间流涎。长期张口呼吸可能改变颌面骨骼发育,形成上唇短厚、下颌后缩的特征。家长可进行简单测试:将纸条置于孩子鼻孔前,观察其在平静呼吸时是否无气流波动。需及时纠正呼吸方式以避免颌面部畸形。
腺样体肥大可能压迫咽鼓管咽口,导致中耳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耳闷、听力下降、频繁急性中耳炎发作。儿童可能表述耳痛或频繁抓耳,婴幼儿可表现为哭闹不安、抗拒平躺。家长需关注是否伴随发热、耳道流脓等感染征象,定期进行听力筛查。
长期腺样体肥大可能形成特殊面容特征,包括硬腭高拱、牙齿排列不齐、眼距增宽、面部表情呆滞等。这是因长期口呼吸改变面部肌肉张力和骨骼生长方向所致,通常需2年以上形成。家长应每半年拍摄面部侧位照片对比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建议家长保持儿童居室湿度在50%-60%,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减少尘螨刺激。饮食上增加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南瓜等食物,维护呼吸道黏膜健康。避免接触二手烟、香水等刺激性气味。若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或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需尽早就诊耳鼻喉科进行鼻内镜或影像学检查。确诊后根据病情程度选择药物治疗(如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剂)、物理治疗或手术切除。
超声提示前列腺钙化灶存在通常是指前列腺组织内出现钙盐沉积形成的病灶,多数为良性改变,可能与慢性炎症、年龄增长等因素有关。
前列腺钙化灶常见于中老年男性,通常无明显症状,多数在体检时通过超声检查偶然发现。钙化灶的形成可能与既往前列腺炎有关,炎症愈合过程中局部组织发生纤维化和钙盐沉积。长期排尿不畅或反复尿路感染也可能促进钙化灶形成。部分患者可能伴随轻微尿频、尿急或会阴部不适,但症状与钙化灶本身关联性较低。
少数情况下,前列腺钙化灶可能与结核感染、前列腺结石等病理因素相关。若钙化灶体积较大或合并前列腺增生,可能压迫尿道导致排尿困难。极个别病例中,钙化灶周围出现异常血流信号时需警惕肿瘤性病变可能。对于无症状者通常无须特殊处理,定期复查即可。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久坐和辛辣饮食,适度增加水分摄入有助于维持泌尿系统健康。若出现明显排尿异常或疼痛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其他前列腺疾病。50岁以上男性可每年进行一次前列腺超声检查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
脂肪肝的临床特征主要有肝区不适、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异常波动、肝功能异常等。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引起的病变,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肝区不适是脂肪肝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胀闷或压迫感。这种不适可能与肝脏肿大导致肝包膜受牵拉有关。轻度脂肪肝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不适感可能加重。患者可能因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更明显。肝区不适需与胆囊炎、胃炎等疾病鉴别。
乏力是脂肪肝患者常见的主观感受,表现为容易疲劳、精神不振、体力下降。这种症状可能与肝脏代谢功能受损、能量供应不足有关。部分患者会感到早晨起床后仍感疲倦,日常活动耐力降低。乏力程度通常与脂肪肝严重程度相关,但缺乏特异性,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食欲减退表现为对食物兴趣降低、进食量减少,可能伴有恶心、厌油腻等症状。这与肝脏消化功能受损、胆汁分泌异常有关。长期食欲减退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加重肝脏损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口味改变,如特别厌恶某些食物气味。食欲减退需与胃肠道疾病、心理因素等相鉴别。
体重异常波动在脂肪肝患者中表现多样,肥胖型患者可能体重持续增加,而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体重增加与能量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有关;体重下降可能与食欲减退、营养物质吸收障碍相关。短期内体重波动超过5%应引起重视,可能提示病情变化。
肝功能异常是脂肪肝的重要客观指标,表现为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轻度至中度升高,γ-谷氨酰转肽酶可能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胆红素代谢异常。这些指标变化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但升高幅度与脂肪肝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长期肝功能异常可能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
脂肪肝患者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的摄取。保持规律运动,控制体重在合理范围。避免饮酒和滥用药物,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肝脏超声监测。如出现明显症状或肝功能持续异常,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改善脂肪肝的基础措施。
小儿脑肿瘤引起的发热通常表现为持续性低热或间歇性高热,可能伴随头痛、呕吐、视盘水肿等神经系统症状。发热特点主要有肿瘤直接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合并感染、瘤内出血或坏死、脑脊液循环障碍、药物反应等。
脑肿瘤生长可能直接压迫或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中枢性发热。这类发热多为持续性低热,体温波动在37.5-38.5摄氏度,常规退热药物效果较差。患儿可能同时出现意识改变或尿崩症。需通过头颅磁共振明确肿瘤位置,治疗以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为主。
脑肿瘤患儿因免疫功能低下或长期使用激素,易并发呼吸道、泌尿道等感染。发热常突然出现,体温可超过39摄氏度,伴有寒战、咳嗽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需进行血培养、痰培养等检查,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等抗感染药物。
肿瘤内部血管破裂出血或组织坏死时,会释放致热原引起吸收热。表现为突发高热伴剧烈头痛、呕吐,可能出现抽搐或昏迷。头颅CT可见瘤内高密度出血灶。需紧急脱水降颅压,可静脉注射甘露醇注射液,必要时行急诊手术清除血肿。
肿瘤阻塞脑室系统导致脑积水时,颅内压升高可引起发热。特征为晨起头痛加重伴喷射性呕吐,发热温度多在38摄氏度左右。查体可见前囟膨隆、视盘水肿。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解除梗阻,术后可短期使用乙酰唑胺片减少脑脊液分泌。
化疗药物如卡铂注射液、依托泊苷注射液等可能引起药物热,通常出现在用药后24-72小时,体温呈弛张热型。需与感染性发热鉴别,停药后体温多自行恢复正常。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症处理。
家长发现患儿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时,需密切观察是否伴有精神萎靡、频繁呕吐、颈部僵硬等危险信号。保持室内通风,适量补充水分,避免过度包裹衣物。记录体温变化曲线,就诊时向医生详细描述发热规律及伴随症状。脑肿瘤患儿的发热管理需要神经外科、儿科、肿瘤科等多学科协作,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