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可能是放射性肠炎的表现之一,但并非唯一原因。放射性肠炎通常由盆腔或腹部放射治疗引起,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便血,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黏液血便或暗红色血便。其他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有消化性溃疡、肠息肉、克罗恩病、肠缺血及肿瘤等。
放射性肠炎引起的消化道出血通常发生在放射治疗结束后数月甚至数年,因肠道黏膜受辐射损伤后出现慢性炎症、血管扩张或溃疡所致。患者可能同时伴有肠壁纤维化、肠腔狭窄等并发症,出血量因损伤程度而异,轻者为便潜血阳性,重者可出现大量血便甚至贫血。诊断需结合放射治疗史、内镜检查及影像学结果,内镜下可见黏膜充血、糜烂或毛细血管扩张等特征性改变。
非放射性肠炎相关的消化道出血可能表现为呕血、黑便或鲜红色血便,病因与发病机制差异显著。消化性溃疡出血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药物刺激有关,肠息肉出血常为无痛性间歇性血便,肠缺血则突发剧烈腹痛后出现血性腹泻。肿瘤性出血往往伴随体重下降及排便习惯改变,血管畸形出血多见于老年患者。这些情况需通过胃肠镜、血管造影或胶囊内镜进一步鉴别。
若出现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无论是否曾有放射治疗史,均建议尽早就医完善检查。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限制粗纤维摄入以防机械性损伤,保持排便通畅减少腹压。监测血红蛋白变化,严重出血时需禁食并接受静脉营养支持,必要时行内镜下止血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