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生理性黄疸类型,主要由母乳喂养相关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两种。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多与初乳摄入不足有关,新生儿肠蠕动减少导致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建议家长按需哺乳,每日喂养8-12次,必要时补充配方奶。
迟发型黄疸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有关,该酶可分解结合胆红素。家长需监测黄疸程度,若血清胆红素超过256μmol/L需光疗干预。
部分患儿可能合并吉尔伯特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表现为UGT1A1酶活性降低。需进行基因检测确诊,严重时可使用苯巴比妥诱导酶活性。
ABO或Rh血型不合可能导致黄疸加重,需检测母婴血型及抗体效价。若出现溶血表现,需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进行换血治疗。
母乳性黄疸患儿应继续母乳喂养,每日监测黄疸变化,适当晒太阳有助于胆红素代谢,若黄染持续3周未消退需排除胆道闭锁等疾病。